2015.08.07【燧火评论】庄迪澎/没到壮年,就开始衰老了?
【庄迪澎】马来西亚传统纸媒的发行量一蹶不振、传媒集团的年度净利走下坡,已然事实。根据马来西亚发行数据认证机构(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 Malaysia)的资料,马来西亚主要报纸的销量从2009年到2014年共减少了9.75%,按语文分类的话,英文报纸的发行量的跌幅最高(12.07%) ,其次为马来文报纸(9.80%)和中文报纸(7.27%)。
至此,马来西亚传媒事业的战场转到网络空间已无悬念了,即便传统媒体过去对网络媒体不以为然,包括多年来总是负面刻画网络媒体的《星洲日报》,最终但是得接受形势比人强,从网络空间寻找出路,不仅搞个《百格时视》争取行动装置使用者的青睐,甚至在2014年11月推出网络购物平台「热购」(Logon),进军电子商贸领域。星报媒体集团(Star Media Group)开拓网络业务的力度更不在话下。
马来西亚的网络媒体事业变化很大,也很快。网络媒体因应1998年的「烈火莫熄」(Reformasi)改革运动而发轫,虽然当时的情况比较接近现在流行的说法「公民记者」及匿名网站的形式,但是因在政府严密控制的传统媒体中杀出一条「资讯流通」的缺口,其反叛的潜力令人眼前一亮。
相对来说,马来西亚网络媒体事业的第一个十年(1998-2008)的演进比较缓慢,英文《当今大马》在1999年大选前夕创刊以后,几乎没有其他对等的英文新闻网站出现。在中文新闻网站方面,直到2005年才有《独立新闻在线》和《当今大马》中文版同时创刊。
进入第二个十年(2008年开始至今),越来越多各语文新闻网站创刊,如《马来西亚局内人》(The Malaysian Insider)和已停刊的《The Nut Graph》,都是在这个时期诞生。此时期的其中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新闻网站的业主不再只是小规模独立业者,一些主业不是媒体的企业和资本家也进场投资新闻网站,例如地产商及世纪大学(SEGI University)业主许志国(地产事业)创办三语《每日蚁论》(The Ant Daily)、星报媒体集团前副主席李福隆(Vincent Lee)创办英文《辣酱》(Cilisos),以及更早前已经投资创办财经报纸《The Edge》的屋业发展商童贵旺在去年收购《马来西亚局内人》。
「敢写」之余,还有呢?
2008年以来,网络媒体虽然比首十年热闹,可谓「发展蓬勃」,但是良莠不齐,渗杂着以新闻网站之名包装的「内容农场」和「政治宣传平台」。各种网络工具的发达和普及,看似为网络媒体的永续经营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但是否有助于媒体深化专业能力,抑或适得其反,不论是学界和在职媒体人都应该从长计议,严肃探讨。
马来西亚网络媒体最初之所以受落,主要是因为它肩负两个重要角色:突破资讯封锁和言路堵塞,让过去不能在传统媒体出现的声音,可以发声。传统媒体因臣服于《1984年印刷机与出版法令》、《1972年官方机密法令》及《1948年煽动法令》等恶法的淫威,以及业主不是执政党党营企业就是朋党之故,对执政党的「坏新闻」消音、对在野党和异议分子抹黑,民众无法通过传统媒体掌握政府丑闻和管理不善的资料,甚至连尖锐一点的批评言论都无法读到,互联网便利和网络媒体弥补了这些缺失。
然而,十七年后的今天,关心网络新闻事业的人和读者应该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原生新闻网站除了比较敢写一些传统媒体不敢写的内容之外,还在做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经过十七年的演变,「比较敢写」恐怕已不再是原生新闻网站的独特卖点了;十年前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原生新闻网站报道一些牵涉高阶从政者(如正副首相、内政部长)的争议性事件或尖锐批评时,传统媒体可以只字不提,或是以三五百字敷衍过去,但如今可能碍于竞争压力,兼顾网络平台的传统媒体虽然还是会相对谨慎地处理争议性课题,以及角度或有不同,但还不至于敢像过去那样视若无睹。
没走上专业,就先沉沦了
因此,原生新闻网站已不应仅仅满足于此,而是要更加展现专业能力。但是,我担心的问题是,资讯与传播科技普及(尤其是各种社交媒体、行动装置)及各类网络工具因应而生,有可能阻拦媒体走向专业。过去我们常会听到有人对原生新闻网站勉励道「未来你们才是主流,不要再以主流媒体称谓传统媒体」,但是原生新闻网站的「主流化」后来却是以新闻编采「例行化」( routinization)来体现——求快、求眼球、求视觉、看脸书写新闻,就是不求深度、对调查报道兴趣缺缺。
所以,环顾各语文原生新闻网站,除了「媒介」不同、稿量多寡和页面设计的差异之外,原生新闻网站和《星报》或《星洲日报》(以及它们的网站),究竟有何显著差异?至此,吾人或许亦应思考一个问题,为何刘特佐诈欺马来西亚七亿美元的报道,是由过去我们归类为主流媒体的《The Edge财经日报》报道,而不是曾经归类为替代媒体的原生新闻网站?同时,今年7月15日发生的「马来西亚追求问责施政公民」(Citizen of Accountable Governance Malaysia,CAGM)假新闻事件,《当今大马》、《马来西亚局内人》及《自由今日马来西亚》(Free Malaysia Today )这三个原生新闻网站都被耍了,吾人应有所检讨和反思。 (参阅〈CAGM假新闻:媒体与读者的共业〉)
换言之,即便我们可以冷嘲热讽从前的传统媒体专业阙如,但是网络新闻业在深化专业能力方面,似乎也力有不逮,反之可能因为对「点击率测量」的崇拜、对「网站分析工具」的推崇和「把庞大的流量化为扎实的收入」的诱惑,而在还没走上专业,就先发生机能衰退的现象——严肃深入的新闻靠边站,轻松吸睛的新闻泛滥成灾。所以,当新闻网站的视频平台除了介绍充气娃娃的节目令人印象深刻之外,没有挹注资源做些更深刻的报道时,我们不必错愕。
马来西亚虽然曾是英国殖民地,政治和司法体系皆承袭英制,但媒体业却是信仰美国的商业模式,而不是英国「公共传播服务」(Public Service Communication)或「公共媒体服务」(Public Service Media)那一套。传统媒体如此,网络媒体圈的「主流」价值观亦然--跟着资讯与传播科技的步调和游戏规则来操作,成功引诱网民来点击,然后借助更高的点击率从网络广告模式中赚钱存活,就是王道。
警惕「网站分析工具」拜物教
媒体仰赖广告收益存活,看来是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仍得审慎地反思一个问题:我们是为了办媒体而赚钱,还是为了赚钱而办媒体?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将决定媒体的经营方针、决策和内容的品质。这两者很容易本末倒置,让媒体人在追求盈利的时候淡忘初衷,「新闻」首先是用来卖钱的「商品」,然后才是(甚至根本就不是)为了启迪民智或推动民主化等等。但是,即便是走到这一步,很多媒体人也不会承认,或者根本没有自觉到这个问题,甚至因此而把「新闻创业」这个概念推向一个单元化的诠释——创办贩卖文化商品且获利的企业,更甚于是为推动某种社会事业或为各种弱势群体发声而「创业」。
所以,网络新闻业开始在重蹈传统媒体业的覆辙:媒体更多了,但选择并不更多元,反而日益同质化。可怕的是,这个趋势将因为「网站分析工具」(web analytical tool)的盛行,以及网络媒体人对它极力推崇却缺乏批判性反思而加剧。
「网站分析工具」的功能与电视收视率调查相似,就是告诉业者哪些新闻最多人读、最多人看完、最多人转发、最少人离开,然后根据这些数据来制作、呈现、部署、推广新闻产品,以便最有效率地吸引网民点击或流量,进而转化成最大的广告利益。于是,不仅是最能符合「用户」偏好的新闻题材会得到重视,写作方式和风格亦将迎合「用户」的口味而调整。所以,对广告利益影响编采方针的疑虑并非一种传统媒体的思维,反之,由于网络工具更精确地掌握用户的偏好,网络媒体时代的广告利益左右编采方针的能力,要比传统媒体更为深刻。
借鉴台湾电视新闻的教训,若说它们的琐碎化和娱乐化是疯狂追求收视率造成的恶果(台湾电视收视率时段可以短到以15秒作为一个单位),而马来西亚的新闻网站假使盲目地以盯着「网站分析工具」的数据来生产「产品」,恐怕将不幸地步上台湾电视新闻的后尘。 ‖ 原文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