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日报》的中国认识

马来西亚《光华日报》的中国认识—在华侨与华人两种身份之间

(2009年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硕士论文及中国大陆暨两岸关系教学与研究中心“中国学的知识社群研究计划”论文)

【李政贤】自马来西亚华人开始思考应该如何团结华人的势力开始,华人就善用华文报纸,作为马来西亚华人族群沟通和教育的媒介,并用以团结整个马来西亚华人族群,因此透过华文报的内容就可以分析出华人社会的意识。来西亚华人在经过一个世纪的演变,又适逢全球化时代资讯爆炸的挑战,马来西亚华裔在自家人的意识上有没有出现什么变化,对于中国的认知与情感是否维持一样的敏感,都值得马来西亚华人中国观的读者认真探讨。本论文选择1997年香港回归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做为研究个案,并以由中国革命家孙中山所创办的《光华日报》作为分析对象并与在早期从中国移居新加坡的商人陈嘉庚所创办的《南洋商报》做比较,这样才能看出马来西亚华人的本土性与离散性。本文採取论述分析以及文本分析作为研究方法,在与《光华日报》的报道进行性质归类后再与《南洋商报》叙事文本的比较,透过这样的分析探视离散与本土的差异。

海外华人的研究中,学界普遍上都认为离散不适合作为研究理论,但是在本文透过离散作为研究框架后发现在海外华人的议题上仍然存在著离散与本土的争议。偏向离散主义的学者提及海外华人与中国脱离不了关係,所以提出海外华人是具有离散元素在内。较为本土派的学者则认为海外华人与中国完全没有关係,因为现在居住在海外的华人已经经历好几代了,国家认同也已经转向当地国家,而非中国。因此透过文献比较离散与本土间分别。新闻文本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华裔马来西亚人保留一定程度的离散特性,由此可见,离散的概念对于海外华人研究中仍有可以适用之处。    下载PDF档全文

注:感谢作者授权上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