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批评知易行难

2007.01.08【光华日报·识读媒体专栏】媒体批评知易行难

【庄迪澎】马华公会在2001年违逆华社意愿强行收购南洋报业控股,乃至后来逐步演变成星洲媒体集团执行张晓卿在2006年垄断中文报业,固然是对新闻自由与媒体自主性的重大打击;不过,这出为期五年多仍方兴未艾的剧目,也无心插柳地刺激了许多人对媒体监督、媒体识读及媒体批评的认同。

即使不曾发生2001年的“528报殇”,媒体批评仍然是重要的,不只是因为人们普遍上认知的媒体具有左右舆论、决定大众视角的影响力,也因为我国媒体业自1990年代以降已高速走向商品化,媒体企业越来越以营利为主要营业目的。当媒体热衷于追求营利更甚于扮演看门狗的角色,其典当公众利益的机率越高,因而社会愈加迫切需要媒体批评。

我国媒体业虽有两百年历史,但媒体批评缺席不在话下,一方面可归因于原来就相对年轻的传播学教育与研究,在马来西亚萌芽迄今不及40年,而且在首20年里谈不上是得到人们青睐的学门;另一方面则是人们长期对传播学教育存有刻板印象,仅把它看成是训练有志成为媒体工人的学生掌握媒体生产技能的学门。

1990年代以降,传播学开始成为相当热门的学系,但这也仅是拜媒体工业兴盛、制造许多就业机会所赐。各类媒体(尤其是电视业)相继增加,为发明星梦的新生代营造了几许憧憬,报读传播学系成了他们实践明星梦的垫脚石;高度商品化的大专院校也乐得迎合这股市场需求,纷纷开办传播学系。

大专院校偏重“实务训练”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死抓“实务=实用”的观念,认定更多实务训练才能让毕业生符合职场的要求。但是更值得反思的原因,恐怕是由于招生标准大大降低,偏重实务训练而不是深奥的理论教学更能确保资质一般的学生顺利毕业,确保未来的学生(顾客)来源不断;另一方面则因为我国大专院校的教学越来越肤浅,许多年轻讲师即使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却无扎实的学理根基,教程偏重实务训练就能避开此现实问题。

不幸的是,正因为偏重所谓的“实务训练”、冷落深度的学理训练成了绝大多数大专院校的共同点,它们“制造”出来的许多所谓传播学本科生对媒体业现象毫无看法与分析能力。如此一来,我们还能期待多少人从事媒体批评呢?

然而,即使撇开有多少人有能力从事媒体批评这个问题不谈,媒体批评还是知易行难。以中文媒体业为例,中文媒体业有很长的一段历史是空白,尽管过去曾有少数资深报人零星出版媒体论著,但是主要是史料收集、个人经历杂谈及主观陈述,缺乏从当代政经脉络严谨及宏观的剖析媒体业。因此,当下的年轻学人若要借古鉴今,何其困难。

不过,更重要的一点恐怕是,尽管媒体批评能帮助媒体业精益求精,但我国媒体业者普遍上并不认同媒体批评的意义,未能以宽大胸襟接纳外界批评。媒体批评者虽然批评媒体,但不是非得自外于媒体业;当媒体业者无法容许媒体批评者之存在,而以封杀、排挤之手段“惩罚”批评者,我们还能期待多少学有专长者能甘冒遭围堵以致绝迹于媒体之风险,继续月旦媒体业的人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