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3【东方日报,名家】走出铁皮箱看新院媒体系“转型”
【黄爱莉、刘为义、蔡青翰】在新纪元学院媒体研究系创系十周年之际,阅读创系主任庄迪澎的文章〈办学不止于开课教学──新院媒体研究系创系十周年思索〉(5月2日《东方日报》)后,作为媒体研究系首届(2003年)毕业生,心中有万般的感触。
十年前,新纪元学院凭着开拓及深化传播与媒体教育的初衷,创办媒体研究系,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立志为我国媒体领域培育一群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媒体工作者与学人。即使不在媒体领域发挥所长,也至少是懂得识读媒体的社会先进分子。
这都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且已在学生身上展现出成果。毕业生目前在本地各大中文报、电视台、电台、杂志社,有者更成为地方上的採访主任。
院方及师生都相信,我们能在“强调完善设备”的传播学院行业中开辟另一条新路,新纪元媒体研究係将会是一个鲜明的品牌。开办初年,媒体研究系的学生人数节节攀升,在国内媒体和学院之间迅速建立了口碑。当时我们还没获得“政府承认”,但我们已经有了一批专业有底蕴的讲师团,以及充满热忱与抱负的学生。
所谓“十年人事几番新”,媒体系经历了不少人事变动,现任系主任陈心瑜在创系十周年特刊《拾载媒好》裡的文章〈走过崎岖拾载,迈向美好未来〉写到:“从2007年多数讲师因不符MQA资格而纷纷离职引发‘媒体系海啸’,到2009年4月成为全马首家获得政府批准以中文教学的大专,可谓守得云开见月明。”显然,争取官方“认证”是一直努力的方向。
陈主任也说:“草创初期只开办一个新闻课程,中途顺应不同学生升学需求而改为网络新闻、公共关系、广播及影像制作,近几年广播组、公关组、电视组学生人数后来居上,本系起家的新闻组反而殿后。”这可归咎于当下学生嚮往当主播,对娱乐文化趋之若鶩。
然而看在老媒体系毕业生眼里,值得思考的是,对于“教育应该怎样”可能没有深刻认知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应该指导、辅导他们思考自己的教育需要和学习兴趣,还是随波逐流被动地跟着自以为是的“市场”趋势?
记得新院院长潘永忠曾说,新院是学生打好进入高等学府知识殿堂的基础。对于媒体研究系学生来说,基础是什么?在在是对事务的洞察力、对新闻的嗅觉、对问题的分析能力。
这些基本功夫是来自全面性的思考、批判意识及学理研习。
这几年,有多少中学生编织着成为名主播、名歌星及名主持人的明星梦,以为报读大众传播课程能让他们圆梦,结果有多少人真在这个舞台上绽放光芒?在这个僧多粥少的环境中,要想突围靠的是广阔的视野,看问题的角度。
面对有政党撑腰的大学和学院,加上老牌的民办学院及财团控制的私人学院大众传播系,今天大家竞争的就是对知识的积累、掌握和创新等技术层面功夫。
一旦进入职场,学生自学也可追得上,但要培养学生对媒体垄断、话语权被操纵及反思能力,却需由导师引导及学生的多加钻研。
资讯科技时代中,学生自学能力强,但要怎么学、学什么、怎么想、想什么却需要更深一层的学术指导。
对我们这些在铁皮箱上课的“白老鼠”来说,在硬体资源匱乏及对“市场需求”不堪了解的环境中,我们展现了无比的学习热情,在亦师亦友的讲师们引导下,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激发我们对社会的关怀。
我们这些老媒体系毕业生平均在进入职场五、六年后,更能体会出媒体研究系所给予我们的,绝对不只是为了顺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性训练,反而是思考的锻炼与学理的研习,才是我们真正的受惠之处,也让我们的同学们得以在业界中展现了“新院媒体人”的特质。
接下来十年,究竟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科系?“转型”应注入更多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的元素。理念清晰、路线明确的长期规划将是媒体研究系鹤立鸡群的重要一步。愿与新院媒体系新知旧雨共勉。 ‖ 原文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