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殇十四年,就只剩下钱了!

009

2015.05.28【燧火评论】报殇十四年,就只剩下钱了!

【庄迪澎】2001年5月28日,金融大亨郭令灿旗下的谦工业(Hume Industries)宣布以二亿三千一百万令吉的代价将南洋报业控股的72.35%股权脱售给马华公会的党营企业华仁控股;当晚,当天较早时「辞职」的星洲媒体集团首席执行员刘炳权开着原公司座驾到南洋报业总部宣布接管报社。马华公会染指南洋报业的消息,自5月14日经《The Edge》报道到成事,在华团和评论作者的「反收购运动」和「罢写运动」的反对声中兵贵神速地完成,有别于一般企业的交易从提呈到获准往往需时至少两三个月(刘敬文,2001年,页51)。

当时《星洲日报》及其业主张晓卿均否认参与收购行动,但往后几年,马华公会分批将手上股权让渡给张晓卿,终于令这名砂拉越州伐木大亨在2006年「正式」成为南洋报业的大股东,兼并了宿敌,并于2008年将星洲媒体集团、南洋报业控股及香港明报企业合组「世界华文媒体集团」(世华媒体集团),在马、港双边上市。

这场收购案之以「报殇」喻之,一方面是因为这家其时已有78年历史、由有「毁家兴学」美誉的陈嘉庚所创办的民营报社,因执政集团的政治欲望和政客的私利而沦为执政党的党营企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张晓卿垄断中文报业的野心和星洲媒体高层收服对手的私心,宁可成为执政集团的帮凶,促成中文报业集中化乃至垄断的局面,危害新闻自由和多元舆论。

各怀鬼胎铸成「报殇」

今天回顾「报殇」,若还有人辩称那是一场普通的商业交易,不是无知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南洋报业收购案可说是各路人马--马哈迪、马华公会政客、张晓卿--各怀鬼胎铸成的交易。

马哈迪任内兵分两路完善化媒体操控系统,至1990年代中旬可说已完成英文和马来文媒体的所有权控制,唯独中文媒体尚未完全成事;1998年爆发「烈火莫熄」政改运动之后,英文和马来文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崩盘,中文媒体成了马哈迪政府加紧监视的对象,尤其是2000年的吉打州鲁乃(Lunas)州议席补选,国阵(巫统)成了公正党的手下败将之后,有马华公会部长打小报告说,败选主因是中文报章炒作1999年的「华团大选诉求」课题(古玉梁,2006年,页121)。此说并非无中生有,因为在马华公会于2001年6月22日召开特大议决南洋报业收购案的前一天,马哈迪在巫统大会的记者会上猛烈炮轰南洋报业旗下的《南洋商报》和《中国报》突出报道「极端」课题来反政府,例子正是在鲁乃补选期间炒作「华团大选诉求」课题。

马华公会既​​有政治算计也有政客的私利。马华公会虽控制英文《星报》(The Star),但自《通报》停刊之后,它就不再控制任何中文报纸。兼并南洋报业,或是让对它「友善」的张晓卿(或星洲媒体集团)经营,均有利于马华公会控制中文舆论;诚如资深新闻工作者何华芳当时在一篇报道中所述:「在过去一年半内,华文报章更大肆报道马华公会涉及的财务丑闻,例如马华公会向华社筹募的千多万马元的捐款,没有完全分发给受立百病毒袭击的猪农家庭。在这些丑闻及马华公会失责的报道上,《南洋商报》与《中国报》皆比《星洲日报》出位,评论也较尖锐。事实上,在收购风波之前,林良实的人马,包括得意门生黄家定,便多次联络南洋报业的高层,企图左右新闻与言论的处理。」(何华芳,2001年,页11。)

至于私利,在「报殇」前出任南洋报业执行董事的古玉梁的一段叙述,也许就是最好的注释了:

「南洋报业控股价格,在2000年当张晓卿向郭玲灿献购时从每股5令吉突然飙升到13令吉,跟着跌至3.6令吉低点。有人趁低吸购,在528之后的全面献议收购价5.5令吉抛出,再加上特别红利,每股赚了至少2.4令吉,发了一笔『横财』。」(古玉梁,2006年,页134。)

张晓卿原来在西马名不见经传,却因在1988年收购《星洲日报》之后,经报社高层悉心包装成「儒商」,扩大政商人脉,嘉惠其跨国商业利益(尤其是中国)--张晓卿的常青集团曾在2011年更新资料披露,其时它在中国大陆的总投资近20亿港元,业务遍布木业、石油产业、公路建设业等,「未来十年将实现项目投资及投资带动100亿美元、产值达1000亿元人民币的远景目标」。我曾在2007年一篇媒体评论里提到,张晓卿成为报业主之后,接见他的中共领袖层级不断提高,从县州市省级到部级,乃至国家主席;他能得此「殊荣」,与他的媒体版图扩大到美国、加拿大、香港和东南亚其他国家密切相关,因为中共乐得利用这些境外中文媒体搞统战维护中共利益。

花言巧语背后的剥削

回首十四年来的时局变迁,恐非一句不胜唏嘘足以概括。马哈迪为南洋报业收购案护航,但他应未盘算到自己会在2003年心不甘情不愿地引退,垄断控制中文报业对他已几无意义。继任的阿都拉和纳吉固然坐享其成,但今非昔比,历经2008年大选「海啸」的洗礼之后,今日的读者已非消极地照单全收世华媒体旗下各报的偏颇报道、造神和政治宣传的昔日吴下阿蒙。从《中国报》的「说好的和平呢?」(2011年)到《星洲日报》报道「林蔡辩论」严重失衡(2012年)、错误诠释「林吉祥:可与国阵组联合政府」(2013年)和误报却没更正「国阵13成员党联署反对伊刑法」(2015年)等事件,读者毫不留情的批评,既印证世华媒体/星洲日报的公信力、叫座力和金字招牌已斑驳腐蚀。

虽然晚近几年的时局变迁并非执政集团的主观意志所操控,某个程度上也使得当初强行收购南洋报业的政治意图未必能得偿所愿;但是,「报殇」始终还是「报殇」,南洋报业收购案的无穷贻害并不因此而消解。无论是2001年收购案或是2006年兼并垄断,备受批评的张晓卿皆以文辞隽永​​、大义凛然的声明来辩解,例如2001年的「用中华文化垄断报业」、对抗西方媒体、发扬中华文化等标榜「文化中国」论述,以及2006年的「竞合」说辞--旗下各报竞争又融合,提升彼此的竞争力,避免不必要的「你死我活」恶性竞争,创造「多赢」局面。

然而,在这种「说得比唱得好听」的花言巧语的背后,从削减外坡记者照片津贴、《全体育》停刊(2007年)、削减人力开支(但董事薪酬大增)、《少年月刊》停刊(2015年)到调职逼退等等,再再显示垄断虽然令世华媒体有能力实现范畴经济和规模经济,因免除竞争和资源共用而节省的庞大成本及较大的利润率并没有惠及员工。 2008财政年度,世华媒体的雇员人数有5047人,到了2014财政年度,雇员人数为4659人,少了388人;鉴于今年初传出将有另一波「激烈整合」作业,估计2015财政年度的雇员人数将再减少。

削减雇员人数并不意味着留任者的福利将有改善。我曾在2012年发表《董事荷包满,基层苦皱眉》(http://mediamalaysia.net/archives/2674)指出世华媒体董事薪酬增幅与雇员薪酬增幅有大落差,三年后的情况并无多大改变,马来西亚半岛新闻从业员职工会星洲媒体分会于2015年1月22日在其网站发表的说明即为明证:

「2014年的雇员开销是1亿零965万令吉,对比2013年减少了3.5%,可是如果与2009年相比,公司的雇员开销却只增加了区区的12%,别说我们能不能​​应付物价腾涨的压力,与公司在这段期间净利增加42.2%的幅度比较,雇员开销的增幅根本不成正比。

管理层可能会以节省开销加强财务为借口,那么,为何2009至2014年的董事报酬却能够维持和净利相去不远的42.6%增幅?要知道,这段期间的董事报酬已经从367万令吉提高到523万4000令吉。 」(引自http://sinchewnuj.blogspot.com/2015/01/2014.html)

世华媒体集团赚了大钱,挹注在人才培养的经费却相对稀薄,会在2012年爆发至少20篇社论乃抄袭自台湾《中国时报》及《联合晚报》,以及该报自誉的「大马中文评论第一人」副总编辑郑丁贤把互联网的英文故事及英文报章记者的评论摘译为中文在自己的专栏里发表等丑闻,还有各式各样的错误(例如2011年误把安华调侃记者的提问当成他承认长女努鲁是人民公正党的接班人,还以此为材料撰文批评安华),一点都不稀奇。 2001年评论人「罢写」运动以后,各报言论版位腾出许多空缺,但十四年来世华媒体尤其是《星洲日报》在培养叫得出名字的优秀评论作者和记者方面却乏善可陈,有的是大量转载港台作者的文章,要不就是任用执政党的枪手和文棍盘踞版位,把政党/政客文宣当做专栏文章发表。

垄断阻挡不了发行量滑落

事实上,世华媒体在2008年成立以来,旗下报纸的发行量增幅递减,随后就浮现滑落的态势,。表一显示,在2014年,除了《中国报》的发行量比2008年增加1万5395份(9.68%)之外,《星洲日报》和《光明日报》的发行量分别少了9460份( -2.52%)和1万4092份(-14.41%)。三份报纸的总发行量合计少了8157份(-1.29%)。

表一:世华媒体集团旗下三家报纸近六年发行量(2008-2014

报纸

01.07.2008-

30.06.2009

01.07.2009-

30.06.2010

01.07.2010-

30.06.2011

01.07.2011-

31.12.2011

01.07.2012-31.12.2012

01.07.2013-

31.12.2013

01.01.2014-

30.06.2014

星洲日报

374,757

(+3.63%)

382,578

(+2.09%)

387,103

(+1.18%)

388,223

(+0.29)

386,223

(-0.39%)

366,390

(-5.14%)

365,297

(-0.30%)

中国报

159,034

(+4.08%)

160,841

(+1.14%)

164,703

(+2.40%)

166,705

(+1.22%)

169,675

(+1.78%)

175,749

(+3.58%)

174,429

(-0.75%)

光明日报

97,765

(-3.23%)

95,158

(-2.67%)

92,741

(-2.54%)

88,886

(-4.16%)

87,693

(-1.34%)

84,858

(-3.23%)

83,673

(-1.40%)

合计

631,556

(+2.61%)

638,577

(+1.11%)

644,547

(+0.93%)

643,814

(-0.11%)

643,591

(-0.03%)

626,997

(-2.58%)

623,399

(-0.57%)

资料来源: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 (Malaysia)

读者切记,表一的数据并不包括「报殇」第一主角《南洋商报》,它的处境恐怕才是最不堪的。时至2000年,《南洋商报》仍有销量17万6798份、读者人数52万4000人,但曾如我在《〈南洋商报〉会有百年报庆吗? 》(http://www.pfirereview.com/20150128/)里指出,14年后的今天,其销量和读者人数已经滑落到世华媒体羞于公布数据的地步--2012年8月29日的股东大会,世华媒体的汇报文案仍引用2007年11万4049份的过时资料,不公布最新发行量;自2013年8月6日的股东大会开始,世华媒体改用尼尔森(Nielsen Consumer & Media View)统计的“读者人数”,而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期间,《南洋商报》的读者人数仅8万3000人。按一份报纸四人共享的计算标准,《南洋商报》目前的发行量恐怕只有三至五万份左右。

此外,根据公司委员会的记录,出版《南洋商报》的「南洋商报私人有限公司」(Nanyang Siang Pau Sdn. ​​Bhd.)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累积亏损已达5477万1000令吉。

「报殇」肥了张晓卿的口袋

由此可见,「报殇」之说并不言过其实,那是一场灾难性的交易和政治行动,若说14年后的今天检验谁是最大受益者,那就非张晓卿莫属了。凭着庞大的媒体集团,张晓卿求仁得仁,成了中共高层的贵宾、媒体吹捧的「爱国华侨」,大举进军中国商场(除了后期押错薄熙来而撞板),多年来在世华媒体也支领优渥的董事薪酬和股息。表二显示,除了2008财政年度张晓卿支领的董事薪酬仅二万一千美元之外,2009至2014财政年度支领的董事薪酬介于33万至43万4000美元。

表二:世华媒体集团净利、股息与张晓卿的利益

财政年度

(截至3月31日)

净利

(’000美元)

派发股息

(’000美元)

张晓卿持股率

(直接与间接)

张晓卿可得股息

(’000美元)

张晓卿薪酬

(’000美元)

 

2014

49,271

29,779

48.06%

14,312

419

2013

58,276

261,501*

48.10%

125,782

434

2012

64,343

39,684**

47.95%

19,028

424

2011

55,785

36,454

52.48%

19,131

416

2010

41,442

20,561

48.05%

9,880

330

2009

17,35

9,986

33.11%

3,306

337

2008

31,952

16,312

47.40%

7,732

21

* 包含一笔225,715,000美元的特别股息,每股0.13美元(US$0.13)。
**包含一笔6,749,000美元的特别股息,每股0.400美分(US0.400 cents)。
资料来源:整理自世华媒体集团年报(2008-2014财政年度)。

董事薪酬对张晓卿可能还只是微不足道,从表二可见,以世华媒体的派息和张晓卿的持股率比对,他每年可得的股息更是羡煞许多人。值得注意的是,世华媒体曾在2012年10月宣布合计七亿令吉(2亿1978万美元)的资本回退及特别派息计划,派发每股41仙(0.13美元)的特别股息,身为大股东的张晓卿凭着其直接和间接持股(48.10%),可获得3亿3670万令吉(1亿571万美元)股息,但七亿令吉当中约五亿令吉(1亿5698万5000美元,约占七成)是向银行贷款,每年约2394万令吉的利息却是由全体股东共同承担。

「报殇」十四年,没剩下什么给华人社会、中文报业和张晓卿满嘴的中华文化,就只剩下钱给他和他的家族!  ‖  原文出处  ‖

参考文献

古玉梁(2006)。 《528南洋报变大揭密--我在南洋133天》。吉隆坡:大众科技。

何华芳(2001)。 〈南洋报业收购战政治内幕〉,林德顺等编,《报殇-南洋报业沦陷评论集》,页8-15。八打灵再也:飞脚制作室。

刘敬文(2001)。 〈兵贵神速耐人寻味--评马华公会收购南洋报业〉,林德顺等编,《报殇-南洋报业沦陷评论集》,页50-53。八打灵再也:飞脚制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