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语电影与认同政治:以周青元电影为例
【潘文杰】本研究将以周青元三部贺岁电影作为分析文本,从中筛取文本中所再现的文化元素,借此探讨马华文化认同与电影文本之间的关系。接着将解析马来西亚华语电影于千禧年后崛起与人民国族意识觉醒之关系,再从周青元电影《Ola Bola》因历史改编而引起的社会争议事件,分析国家政治对电影创作的影响。Continue Reading
【潘文杰】本研究将以周青元三部贺岁电影作为分析文本,从中筛取文本中所再现的文化元素,借此探讨马华文化认同与电影文本之间的关系。接着将解析马来西亚华语电影于千禧年后崛起与人民国族意识觉醒之关系,再从周青元电影《Ola Bola》因历史改编而引起的社会争议事件,分析国家政治对电影创作的影响。Continue Reading
【吴韦铨】本研究主要聚焦于黄明志在其作品中所再现的国族与身份认同意识的部分,探讨这些再现的部分与真实社会的关系,描绘黄明志所再现的部分存在着何种个人意识形态。Continue Reading
【卢美静】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辉煌年代》,运用Christopher Vogler所提出的「英雄旅程」分析《辉煌年代》如何建构国族认同,及其如何运用国家象征。再采用Norman Fairclough所提出的批判论述分析,从文本层面探讨电影再现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和国族认同所面对的局限,并进一步分析《辉煌年代》在马来西亚华人群体中正反两极的评价。最后,再从社会和历史的脉络分析电影中可能传达的政治隐喻和社会意涵,从中了解马来西亚华人的处境和纠葛。Continue Reading
【关志华】拼贴、混合、戏谑,颠覆各种文化符号和刻板形象,无疑是黄明志的创作标志。在打造华裔本土认同的过程中,他无法回避马来国族主义霸权问题,同时也须与中国原乡「中国性」进行对话。他毫无节制的嘲弄颠覆,难免让电影情节显得胡闹,但其言行及作品某程度上斫开了华裔本土认同形态的裂缝,从中激发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力。至于「马来西亚的本土文化是什么」等大哉问,我们大概很难从他的电影找到固定的答案。Continue Reading
【关志华】 当雅斯敏试图修正非马来裔对马来裔、伊斯兰教的误解与偏见时,对非马来裔的刻画却显得有些刻板。如此局限,皆因她往只能用开明马来裔或开明穆斯林的角度,来看待本国族群政治和族群关系。当然,要求一位创作者从全面的角度思考族群政治问题,惟恐强人所难。雅斯敏离去后,我们需要更多开明土著和穆斯林,去支撑马来西亚的政治改革。Continue Reading
【关志华】许多华裔电影工作者对「本土性」的彻底拥抱,是为了在排他且具偏差性的国家政治与制度中寻求定位,希望开拓有限的本土华语电影市场。这些片子亟需为本身「正名」,不断颂扬本土色彩和文化经验,放大华裔马来西亚人语言运用的混杂性和本土腔调,为观众端上本土景色和风俗文化的拼盘。某程度上,黄明志的作品代表华裔对国内族群政治的反扑,迎合华裔佳节情感需求的周青元则强调华裔身份认同,但这些靠认同政治维系的华语电影工业,到底可以走多远?Continue Reading
【庄迪澎】此次TV2华语新闻「零画面」和「取消中文字幕」都只是技术表现,里头更重要的是编采自主问题,即便在国营电视台里只有「相对」的编辑自主权。即便已先后恢复播放新闻片段和中文字幕,但已对新闻自由和华语新闻组的编辑自主权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吾人固然期许在体制内的新闻工作者果敢地坚持专业原则,但回到职场和公家机关之现实,总会有人见过鬼怕黑,以致产生寒蝉效应——这不仅牵涉华语新闻组,亦牵涉马来西亚电台的新闻与时事节目部。其华语新闻组的新闻尺度紧缩,将是可以预见的现象。Continue Reading
【关志华】配音,其实是电影商人要统一语音腔调,让电影更加卖钱。“原音”有时展示了某种“标准”普通话的强势。当我们追求华语“原音”电影时,要避免堕入“原音”等同普通话的巢臼。就算以普通话来拍摄的电影,也会因为统一语音腔调的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配音。合拍趋势虽为电影市场上增添多部华语电影,并非每部都水准高超,但某程度上却让我们有选择的机会。Continue Reading
【关志华】虽然现今传播学术领域推崇主动阅听人,避免放大媒体文本对阅听人的影响力。但无可否认,许多政治广告和政治短片却因内容幽默和“好玩”备受瞩目。国人当下普遍上感到政治疲惫,这些幽默和“好玩”,也许正是公民社会继续斗争的调剂。国阵的“感觉美好”策略,也许早已失去魅力;在国家政治前景看似暗淡无彩的氛围下,除了严肃的悲怆与控诉,我们也需要更多乐观和欢愉。Continue Reading
【关志华】彭浩翔透过对台湾和上海差异的刻画,某种程度上维持了台湾的独特性,与前作试图维护香港特性异曲同工。正值香港电影低靡之际,许多电影工作者必须依靠中国电影工业和市场来维持事业。然而,还有一些电影人如彭浩翔试图在由中国主导的合拍片趋势中寻找某种“裂缝”,突显两岸三地差异的同时,也维护了香港和台湾的主体性,给“一个中国”制造噪音。Continue Reading
【关志华】从音乐、连续剧、电影、动漫、服装、彩妆文化的接受与实践,把流行文化的消费纳入考量,华裔马来西亚人的身份认同和主体性其实没有那么容易被定型。大多数华裔日常生活的文化实践,并非永远都须从中国和马国中抉择,早已超越“二选一”的状况,展现出更多样、更断裂的文化认同。Continue Reading
Copyrights © 2010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