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8【独立新闻在线】《金视奖》与主播之死
【庄迪澎】号称斥资马币百万元筹办、首个属于马来西亚中文电视界的颁奖典礼《金视奖》,历经一年的宣传、造势,终于在9月25日举行盛大的颁奖典礼。《金视奖》颁奖典礼创下14点(约72万4000名观众)的收视率,成为2010年度收视率最高的中文电视节目,广告亦大有斩获,再加上手机简讯投选“最受欢迎XXX”每则收费马币0.65元,ntv7这场打造、促销品牌的盛会显然成功圆满。所谓“视帝”、“视后”等艺人经过《金视奖》的“加冕”之后,无论身价是否会在短期内水涨船高,或如预期创造了卖埠价值,ntv7都有得无失,早已“袋袋平安”。
一如其他影视颁奖典礼,《金视奖》颁奖典礼循着娱乐圈的传统模式,衣香鬓影、走红地毯,媒体报道也是同一套模板:评比艺人的排场、服饰,镜头聚焦于得奖艺人一幅难以置信的表情、发表得奖感言时哽咽落泪、领奖后对记者说“我其实很紧张……”。这种形式的同质性还是其次,另一个值得讨论的相似处,就是类似电视节目颁奖典礼虽然设有新闻或时事节目奖项,但是这类相对知性的节目和主播往往成了微小的配角,而且是双重配角。
所谓“双重配角”,首先是从赛前的造势报道、走红地毯,到颁奖礼成,媒体重视的焦点人物绝不会是新闻主播,而是电视剧的男女主角和综艺节目主持人,因此俗称“视帝”、“视后”的最佳男女主角,几无例外都是这类颁奖典礼的最高殊荣与焦点。其次是主播因入围而参加颁奖典礼之际,就是卸下主播身为新闻工作者的独特性格之时,从服装打扮、举手投足、一颦一笑、谈吐礼仪,莫不比照娱乐圈和艺人的行为与作业模式如法炮制。这是主播“艺人化”的过程,而“主播”与“艺人”之间的差异性此时此刻已然消失。
媒体配合《金视奖》颁奖典礼而写的一系列宣传报道,采写艺人时至少会提一提他们曾拍了哪些连续剧或代表作,但采写主播时,着笔的重点却与他们的新闻专长毫不相关,而是“帅哥对垒宅男女神”、“好身材罩不住”诸如此类的娱乐圈八卦式内容。娱乐新闻网站Lifetv唯一一篇“稍微”不同于艺人的报道,是比较入围主播的学历,似乎有意区别主播与艺人在职业上的差异(例如知识劳动vs非知识劳动),但是肤浅粗糙地列出学历无法彰显两者专业本质的差异,反而再次把主播吸纳如娱乐圈的游戏规则里(回想一下娱乐媒体行之有年的做法:比较个别艺人的“之最”)。
哪有五位主播入围?
入围《金视奖》“最佳时事节目主播/主持人”奖的五名主播/播报员是ntv7的陈薇薇、陈丽亭,与八度空间(8tv)的王菁忆、廖丽莉及叶剑锋。四女一男竞争最佳时事节目主播奖,就聚焦和吸票效果而言,叶剑锋是稍占优势的,毕竟他只需和女主播竞争,反观四位女主播既要和女性同事竞争,也得和男性同事竞争。因此,叶剑锋获得“最佳时事节目主播/主持人”奖的成数极高(叶剑锋获奖后的言论,也反映他对此成竹在胸),其实是可以预见的。
然而,五位入围主播的关键差异不是性别,而是虽说“五位主播”入围最佳时事节目主播/主持人奖,但实际上只有四位身为专任新闻工作者(working journalist)的新闻主播(anchor)。叶剑锋在八度空间是兼职新闻播报员(newscaster),其职务是根据班表按时到电视台播报编采人员写好的新闻稿,这个角色与第二电视(RTM)在2008年初改革前的蒙润荣等播报员角色无异。严格定义的话,叶剑锋充其量是媒体工作者(media worker)而非新闻从业员(journalist),这是他和另外四位入围主播的关键性差异。
认清这个差异,“最佳时事节目主播/主持人”的评选结果难免令人产生一个重要的启悟:“新闻专业”并非甄选“最佳主播”的评比标准。《金视奖》的实际操作情况确实如此,电视台的朋友透露,入围的主播本身没有参与提名,入围名单公布时才知道自己入围了;至于提名时提交哪些“作品”,主播也不知情,不知道公司根据什么标准选送某一天的新闻带子,该作品到底符合什么条件,例如有突发事件、主播的临场反应、现场访问嘉宾的能力,抑或纯粹是字正腔圆地播报新闻。
因此,我们当可研判,最佳主播的评比标准(即使未必有白纸黑字阐明)就只是主播在主播台上播报新闻的展演,以及所谓的“人气”和外型了。道理很简单,如果“新闻专业的表现”是评比标准,只有读稿而没有从事编采与制作的叶剑锋,就无从与四位真正在新闻线上的女主播一较高低了。因此,王菁忆(左图右)追着宣称反对《内安法令》却再三回避评论政府援引《内安法令》扣留郭素沁等人的廖中莱表态,或是陈丽亭(左图左)制作了既感人又具启发性的母亲节专题报道,这类新闻专业的表现在“最佳主播”的评比中毫无价值可言。
这样似无不可,但若以“主播身为新闻工作者”及“新闻专业乃新闻主播第一性”之原则要求,此评比标准显然剔除了主播的新闻专业能力、内涵与深度的重要性,而流于对形式层次的重视。再说,经过专门训练而登上主播台的主播,其语音、仪态、咬文嚼字的流利程度,已有标准化效果,不会有显著落差,一般非专业的阅听人未必会识别或介意他们之间微不足道的差异(就如非专业的电脑使用者未必识别得出,3GB的记忆体和4GB的记忆体对电脑运行速度造成的差异)。
简言之,《金视奖》最佳时事节目主播/主持人的评选结果标志着主播身为新闻工作者之配角地位,再退落到一个更为不堪的地步;作为新闻主播第一性的“新闻专业”堪称消失殆尽,不仅仅是沦为这场娱乐圈盛装派对的配角而已。
跟方若琪开了一个玩笑
在ntv7华语新闻于1999年4月6日启播之前,马来西亚的华语电视新闻可说并无“主播”,只有“新闻播报员”――我们曾经如此熟悉的第二电视(RTM2)华语新闻播报员如蒙润荣、宋美兰、洪昭冰等人。直到方若琪领导ntv7华语新闻启播之后,才逐步有了挂着“助理制作人”或“电视新闻记者”(broadcast journalist)职衔,集采访、写稿、编辑与幕后制播职能于一身的“主播”。2008年初,方若琪以新闻部媒体顾问的职衔推动第二电视(RTM2)华语新闻改革,让它转型为主播作业模式后,堪称令播报员模式走入了历史。华语电视新闻主播模式之形成,普遍得到认可,而方若琪为华语新闻建立主播模式的贡献,在马来西亚广电媒体史上应记上一笔。
《金视奖》最佳时事节目主播/主持人的奖座颁予叶剑锋(右图),仿佛是跟方若琪开了一个玩笑。11年前,方若琪在ntv7华语新闻启动主播模式,开启电视新闻产制相对专业化的新一页;11年后,《金视奖》最佳主播之殊荣却授予没有新闻线上表现与作品可评比的读稿播报员。走入历史的播报员现象仿佛在此刻借尸还魂、死而复生了。
相对于拍广告和主持综艺节目,新闻播报员播报一节新闻马币百多元的薪资显然微不足道,但“主播台”却能为身兼广告模特儿、综艺节目主持人等多重身份的播报员维持、累积及推高曝光率与名气,以及塑造代言商品所需的某种权威形象,对于在广告和娱乐圈取得更大的机会与身价是个有利因素。800克重的锡镀金奖座虽是凭新闻节目得来,却成了在广告与娱乐圈名利双收的一张名片。 ‖ 原文出处 ‖ 下载PDF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