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26【光华日报·识读媒体专栏】媒体垄断:存在未必合理
【庄迪澎】星洲媒体集团执行主席张晓卿兼并南洋报业控股,继而垄断中文报业,结果招致知识份子和评论作者非议。反对张晓卿垄断中文报业的焦点,不在于《东方日报》的存亡,也不是《星洲日报》所宣传那样,只是两家报社的利益之争。张晓卿逐步入主南洋报业控股所引发的“反垄断运动”,实际上是2001年“反收购运动”的延续。
执政党马华公会在2001年从金融大亨郭令灿控制的丰隆集团强行收购南洋报业,华社强力反弹延伸“反收购运动”,虽然由华团挂帅,但最早启动反收购运动的主力,实乃当时许多仍活跃于中文报业的评论作者和专栏作者;他们放弃论政地盘和每月数以百元甚至千元计的稿费,以“罢写”宣示反对马华公会收购南洋报业的立场。当时,马来西亚还没有一份叫做《东方日报》的中文报章。
职是之故,只要对“反垄断运动”和“反收购运动”的渊源有认识,就能轻易辨清所有对推动反垄断运动的评论作者的诬蔑性宣传――例如评论作者为了一块文字地盘甘于被《东方日报》利用,或因“失意于主流媒体”而在新闻网站攻击星洲媒体集团及张晓卿――都是歪曲事实的杜撰;尤其是自诩“立足诚信”的报纸如此杜撰诬蔑,徒叫人感到恶心。
回顾张晓卿自2006年3月及10月先后公开成为南洋报业控股第二大股东及最大股东以来,星洲媒体集团一方面以似是而非、论点苍白的《反垄断是我们的信念》等篇章假惺惺地要与张晓卿切割,另一方面又不断为张晓卿垄断中文报业“背书”,以所谓“读者来函”重复吹嘘媒体企业“壮大”后的商业利益和经济效益何等重要,甚至以抽象的族群论述合理化张晓卿追求的一己利益。
悲哀的是,不少在种族政治氛围中长期憋了一肚子气的华人读者,仍会被这种宣传文案所蛊惑,迷信于强大的中文媒体“卡特尔”(cartel)必然能令华人抬起头,却疏于正视马来西亚的媒体垄断原来就是资本家与执政党勾结的结果。倘若不是马华公会介入及马哈迪的淫威使然,仍在丰隆集团旗下的南洋报业岂会“一如所料”落入张晓卿手中?
过去几个月来,星洲媒体集团对张晓卿入主南洋报业的宣传与背书,对我国民主进程是个伤害。一来,他们不断合理化“以大欺小”的心理状态,企业规模大了,凭着雄厚资源与人脉极尽打压对手和批评者之能事,乃理所当然之事;二来,他们试图建构“垄断是合理”的认同感――认同企业权力垄断的人,如何说服自己反对政治权力的垄断?
企业规模大了,比对手更有能力累积资源,再凭着这些优势在各方面压倒对手,例如办公室分布更广、有能力筹集更大比的义款,甚至砸钱请许多骗吃骗喝的外国作家到马来西亚吹捧他们。然而,读者总是看不到另一面:媒体集团兼并后,员工重叠,裁员必不可免,而且被裁撤的员工在中文报业里的就业机会大不如前;一些《南洋商报》员工就认为,今年没发花红仅有区区马币三百元红包,是要迫使员工辞职的“变相裁员”的手段。
去年底,ntv7的旗舰节目《追踪档案》制作“反垄断运动”专题节目,结果遭张晓卿旗下四家报纸施以“惩罚性”封杀,撤除向来都有的节目简介。在国内电视业,中文节目仅有“二奶命”地位,经常未能得到高层撑腰力挺,张晓卿旗下媒体集团却剥削这个“残酷的现实”,藉封杀ntv7打压《追踪档案》制作群。
媒体垄断的恶果早已显现,是华人社会看不见,还是视而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