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书舆论威力无边 国阵政府“顶不顺”了!

UMNO21112 resized

2014.08.26-2014.09.29【公正报,第79期,页24-25】面书舆论威力无边 国阵政府“顶不顺”了!

【庄迪澎】禁用或审查面书的话题,最近再次其中一个相当热门的新闻题材--从马哈迪宣称主张政府审查互联网到内阁部长透露政府将研究是否禁用面书,再到全国警察总部成立特别小组监督社交媒体的内容。从8月2日至11日,本地媒体几乎都报道了这些言行:

8月2日:马哈迪在部落格撰文,指责互联网破坏公众道德观念,包括令儿童接触猥亵内容,以及将同性恋、双性恋和跨性别(LGBT)群体视为人权,因此政府必须审查互联网。他甚至说,虽然他曾在1997年签署多媒体超级走廊的保证书,承诺不审查互联网,是因为当初不了解互联网的力量,如今已改变主意。

虽然如此,马哈迪却又抱怨自己遭受互联网审查所害,他早前在部落格发表文章谈犹太人,却毫无理由地无法连接至面书。他还透露,他的部落格最初使用外国托管平台,但是当浏览量达数十万人时,该平台突然拒绝托管其部落格,先后三次更换伺服器和托管平台,以及遭受无数的垃圾邮件和病毒攻击。

8月9日:通讯及多媒体部长阿末沙比里仄说,由于人们滥用面书诋毁国家元首和政党领袖,政府将探讨是否禁止国人使用特定社交媒体。

8月11日:副警察总长峇克里透露,武吉阿曼刑事调查局和商业罪案调查局合组一支特别小组,全面监督和调查社交网站的煽动案。这支特别小组由全国刑事调查局副总监马兹兰领导,将全天候和全面监督社交网站,尤其是面书的内容。

事实上,自政府在1994年开放公众使用互联网以来,管制和审查互联网一直是国阵政府念兹在兹之事,尤其是自1998年的“烈火莫熄”改革运动见识了互联网挑战政府管制言论和讯息流通的能耐之后,国阵政府更是汲汲营营于如何像管制传统媒体那样管制互联网媒体,只是苦无良策。

牢控传统媒体已不足矣
国阵魔爪伸入网络世界

国阵政府控制传统媒体确实有一手,以致马来西亚的传统媒体早已驯化得让政府动员恶法的机会都减少了。自1960年代东姑阿都拉曼任内收编《马来前锋报》、1970年代拉萨任内收编《海峡时报》以降,直至马哈迪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兵分两路,一边修订媒体法规、一边控制媒体所有权,可说是完善了国阵政府的媒体管制系统。往后的继任者阿都拉巴达威和纳吉都只是萧规曹随、坐享其成。

然而,马哈迪搭建的房子,也一度成了他的桎梏。在阿都拉担任首相的后半期,马哈迪和他对着干,通过各种场合炮轰阿都拉的决策,甚至不惜自矮地痛骂阿都拉的女婿、当时不到30岁的凯里。巫统控制的媒体企业如首要媒体集团和马来前锋报集团,其高层都是政治任命,谁当上巫统主席,就由他的亲信接任媒体要职。马哈迪虽然炮火不断,却发现传统媒体要嘛不再刊登他炮轰阿都拉的内容或是低调处理他的新闻,一怒之下设立部落格,在网上继续“唱衰”阿都拉政府,并抱怨阿都拉和主流媒体剥夺了他的言论自由。

马哈迪和阿都拉角力的这一场景,颇为讽刺。马哈迪的抱怨恰恰是他作茧自缚、自食其果的写照。虽然当时互联网和网络媒体成了他的替代传播媒介,但是如今马哈迪却一边抱怨部落格的链接曾遭阻截,一边去主张审查互联网。与其说马哈迪自相矛盾,不如说这是他以本身的利益为依归的一贯作风:处于不同的形势,就有不同的权宜性立场。

然而,检视马哈迪素来的思维和作风,“互联网自由”绝不会是他所要倡导的概念;反之,倘若能力可及,马哈迪必当以限缩传统媒体的手段来限缩网络媒体。马哈迪在1990年代中期积极推动“多媒体超级走廊”时,虽然曾正式开出不审查互联网的保单,《1998年通讯与多媒体法令》也明文阐明不可用以审查互联网的内容,但马哈迪的这些决策,乃着眼于经济利益更甚于倡导自由开放的互联网环境。

事实上,我曾在一篇学术论文里指出,马哈迪先后在吉隆坡和美国加州向意欲进驻的资讯工艺业者开出的保证书(Bill of Guarantees)有两个不同的版本:第一个版本是于1996年8月1日在吉隆坡为多媒体超级走廊主持推介礼时发表,仅提到保证硬体建设和设施品质优良诉求、财政补助及税务优惠等内容,并无承诺不审查互联网。第二个版本是于1997年1月14日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多媒体超级走廊投资者召开的会议上发表,始加入“马来西亚将确保不审查互联网”(Malaysia will ensure no censorship of the Internet)这一条。

阿都拉忽略网络影响力
纳吉立法限缩网络自由

在1998年9月开始掀起的“烈火莫熄”改革运动期间,互联网成了反对派的重要平台,其时马哈迪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执法行动对付网民,试图杀一儆百,其中一起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就是提控了转发“秋杰路外劳大量采购巴冷刀伺机闹事”电邮的公众人士。马哈迪担任首相后期,虽不时传出政府意欲修订《1984年印刷机与出版法令》,以管制互联网媒体的说法,但可能碍于多媒体超级走廊计划仍在如火如荼推展,马哈迪投鼠忌器,才没有在这方面“坐言起行”。

阿都拉巴达威接任首相之后,不少人认为是马来西亚的舆论空间相对开放,而此时新闻网站、部落格越来越多,社交媒体也开始出现。比起马哈迪掌政时期,阿都拉任内的互联网普及程度更高,对阿都拉政府构成的挑战更大,以致国阵在2008年3月8日 的大选中遭遇重挫之后,阿都拉公开宣称忽略网络选战是国阵的选战败笔。此后,阿都拉政府一度向部落客释放善意,国营电视台甚至邀请部落客上节目谈论时事课题。

不过,2008年大选之后,阿都拉毕竟已是强弩之末,对网民友善的施为在纳吉接任首相之后就改弦易辙了。纳吉固然跟潮流,采取了一些所谓亲近网民的动作,例如开始面书粉丝页、推特,甚至今年初与到访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玩“自拍”,但是在这些亲和举措的背后,纳吉却做了马哈迪和阿都拉没做成的事情--立法限缩网民的网络自由,营造网络世界的白色恐惧氛围。

纳吉政府在2012年修订和制订的两道法规,就把互联网和网民当做整治对象。一是《1950年证据法令》修订案纳入新条款,规定网上论坛、新闻网站及部落格服务的网主,以及提供无线上网服务的企业必须为他人在他们的网络或网站上发表的煽动性内容负责;而且,若某人的名字与惹祸文章扯上,或该文章是从某人的电脑上传,即便他不是作者,也得承担法律责任。二是制订《2012年安全罪行(特别措施)法令》,授权总检察署及警方在处理安全罪行案件时,无需法院的命令即可干预通讯。

在经历2013年5月5日的全国大选,国阵再失七个国会议席,以及得票率不过半之后,纳吉政府要整顿网络世界的“秩序”,也不奇怪。毕竟纳吉掌政的年代,网络世界的景观和马哈迪及阿都拉时期大不相同。

马哈迪时期是马来西亚引进互联网的起始阶段,虽有各种各样的匿名网站,以及较后有了新闻网站,但数量不多、普及率有限。阿都拉时期网民人数已不可同日而语,虽然部落格已盛行,新闻网站增多,但面书尚未在我国普及。到了纳吉就任首相之后,已是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我国互联网用户约有1920万人,活跃于社交媒体的用户竟然高达98%,其中面书用户约1500万人,比起新闻网站和部落格,这是更难驾驭的“大众”。吾人确实也见识了,网民如何兵贵神速且创意地奚落纳吉夫妇和其他高官的言行。

虽然政府采取的具体行动未必能产生如同控制传统媒体那样的高效率,但是警告、调查、逮捕、提控等文攻武吓,在一定程度上仍会影响一些网民收敛、克制在网上的言行,以免惹祸上身。国阵政府晚近频密以煽动罪名逮捕和提控网民,似乎反映政府“顶不顺”了。

威权国家对互联网总是念兹在兹。南部邻国新加坡虽然曾在2008年主张放宽互联网管制,但是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在2011年大选和2013年补选吃了网民的亏后,在2013年中旬宣布调整互联网分级执照条例,规定新闻网站必须申请执照及缴付五万新元履约保证金(performance bond)。北部邻国泰国最近也试图限缩网络空间。泰国军方在今年五月发动政变,据报道军政府最近有意重新推出阿比昔政府在2010年推动的“网络侦察兵”(Cyber Scout)计划,以监督网络言论。

据泰国部落客Saksith Saiyasombut所述,“网络侦察兵”计划是泰国司法部和资讯与传播工艺部在2010年推介,旨在招收学生和年轻人监控可被视为潜在的攻击性,尤其是攻击泰国君主政体的网络内容。其最初提出的目标是:(一)创建一个网络侦察兵志愿者网络……观察被视为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网络)行为,以及捍卫和保护王室制度;(二)收集网络侦察志愿者的作品;(三)建立网络侦察志愿者网络,以便联系;(四)凭着志愿者的协助促进道德和伦理,以确保正确的行为、建立和解和对有关于道德和个人安全的资讯的醒觉;(五)促进和支持社会各个领域,以认真和负责任地使用资讯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