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学界或业界,无论微观或宏观,从不同维度梳理中文报业的史料,或是将往昔事件留下文字记录,对于吾人重新发掘可能被轻忽的历史片段、比对查证史料真伪,乃至重新诠释历史都会有莫大助益,应多多益善。我国中文报业史和新闻史的写作不应总是假手他人,学界和业界应能有更多人凭着对在地脉络的掌握,书写“我们”的报业史和新闻史。Continue Reading

2001年以降的十年里,马来西亚传播业的发展沿着两个看似矛盾却又息息相关的主轴:一方面是传统媒体的垄断现象蔓延到中文媒体业和电视业,另一方面是原生新闻网站竞相创建,在传统媒体业日趋单元化的洪流中逆流而上。此变化使得传播业呈现了一种多元与垄断角力、开放与箝制博弈的场景。
Continue Reading

在砂拉越州选举期间,“白毛”和“贪腐”是不雅字眼,所以都得打马赛克?砂拉越州三大中文报章之一《联合日报》今天刊登两版全彩的诗巫朝野海报战。结果,凡是提到“白毛”与贪污相关字眼的在野党布条皆被打上马赛克,明显是要删除所有对砂拉越首席部长泰益“不敬”的字句。Continue Reading

纳吉为世界中文报业协会年会开幕的演词不仅毫无新意,也没有许下为媒体松绑的承诺,有的只是狂妄地以“官大学问大”的心态和“威权长官”的姿态给报业下指导棋,《星洲日报》竟比东道主《光华日报》更殷勤地连登两篇文章擦鞋,连声“谢主隆恩”。一份报纸的奴性与堕落,曝露无遗!
Continue Reading

主播和艺人之间的新闻界与娱乐圈的差异性已然消失,主播不再是“主播”。主播“艺人化”过程,也无可避免的是“庸俗化”过程,但也正是因为“庸俗化”,才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激发对新闻不感兴趣的非典型观众“看”新闻/主播的欲望。“庸俗化”是主播在电视圈存活不得不屈从的结构性约束。 Continue Reading

族群认同的建构是一个细致、复杂的过程,牵涉其中的因素极多,而大众媒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关怀的核心问题,是试图了解被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视为“华社三宝”之一的华文报纸,在华人建构族群认同的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

本文以1987年发生的“华小高职事件”作为研究个案,并以马来西亚两家华文报纸《南洋商报》与《星洲日报》为分析对象,探究在报纸呈现的新闻文本中,如何透过语言机制建构一个的分类架构,区分“我群”与“他群”,以凝聚族群的认同感和动员族群成员进行抗争。Continue Reading

对华语新闻而言,“收视率”不只是广告业务的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维持乃至争取更高的“收视率”,不只符合经济理性,也成了政治正确之举。如今,华语新闻节目之存亡仿佛系于一众俊男美女主播身上。倘若华语新闻之有无与存亡攸关“民族尊严”,主播们可真是“任重道远”了!Continue Reading

“主播艺人化”仿佛成了无法抗拒的趋势,虽然我们仍可期望主播们凭着她们的自觉与主观愿望,以“我是新闻从业员”的自我提醒对“艺人化”和“模特儿化”的趋势做一定程度的克制,但她们要抵抗的却是庞大的经济利益与政治考量交错而成的电视产业结构,这是多么大的考验啊!Continue Reading

《金视奖》虽然是娱乐圈之事,但它既展现了电视业生态的变化,也折射出我国政治经济环境的几许变迁。我国早在1963年已引进电视,从中文节目在1980年代后期开始增加,到2010年终于有了首个专为中文电视节目而设的奖项,固然与种族政治氛围之淡化息息相关,但更大的诱因是中文电视节目的获利能力超强!

Continue Reading

《金视奖》最佳时事节目主播/主持人的奖座颁予叶剑锋,仿佛是跟方若琪开了一个玩笑。11年前,方若琪启动主播模式,开启电视新闻产制相对专业化的新一页;11年后,《金视奖》最佳主播之殊荣却授予没有新闻线上表现与作品可评比的读稿播报员。走入历史的播报员现象仿佛在此刻借尸还魂、死而复生了。 Continue Reading

凤凰卫视进军吉隆坡,难免成为执政党收编华人的工具,消除华人社群长期对电视台缺少中文节目的不满情绪。由于有利执政党,凤凰卫视进军吉隆坡,少了许多政治阻力,而且推广“大中华”论述的空间也更大,更何况凤凰卫视从一开始就对马来西亚执政党表现得非常友善和讨好。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