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08.【当今大马】 新闻媒体寻“解药”的歧路
【黄国富】近年新闻业陷入低迷状态,再遇2019冠病疫情冲击,新闻媒体深受影响,关闭、缩编、裁员到减薪等讯息频传,特别是规模较大、且以传统媒介为基底的新闻媒体集团,其中首要媒体已进行数次裁员整併,使不少新闻工作者面临失业困境。
对于许多人来说,新闻只是内容产品,而新闻媒体也和各种商业机构一样,对其萎缩和结束可能会感到可惜,却又觉得终究得面对市场考验。但是新闻内容和一般产品很不同,它具有公共财的特质,且就算个人平时未购买或使用媒体产制的新闻内容,若其整体品质不断下降或恶化,负面效应会外溢,将污染与影响资讯生态环境,譬如假资讯氾滥和失去监督政府功能等,会影响公共事务的品质,由所有人共同承担其负面后果。
定价与议价能力下滑
对于在传统新闻媒体的工作者来说,数位时代对新闻业的冲击早已显见,且媒体持续寻觅转型生机与出路,只是尚未走到悬崖边,总觉得还沒那么紧迫。然而,当下危机突加速到来,也让媒体转型更为急迫。
本土大型新闻媒体集团(如首要媒体、世华媒体与寰宇电视)多年来在经营型态上,大致处于寡占或独佔状态,掌控制造与传送(如出版通路与广电稀有的频谱公共资源)内容产品的珍贵资源。他们仰赖掌握“稀有性”这股力量,持有相当高的定价与议价能力,可以向阅听人订立内容的价格,且能向广告主开出广告的价码,对供应商也持有购买主动权。这些“稀有性”珍贵资源滋养媒体集团,使其获得丰裕营收再产制新闻内容,也建立媒体影响力。
然而,逐渐进入现今的数位时代后,人们可透过自身掌握的手机和电脑等装置,拥有产制与传送新闻资讯和其他内容的能力,也使媒体集团的无数竞争对手不断兴起,正消解过往媒体集团所掌控的”稀有性”资源,使其营收不断衰退,被迫面临转型。
这样的情势愈趋明显,根据英国牛津大学与路透新闻学研究所的2020年全球数位新闻报告,马来西亚人取得新闻的来源中,印刷媒体从2017年的45%,下降至2020年的30%,衰退幅度相当大;电视媒体则从2017年的57%,下降至2020年的50%,下滑幅度也颇为明显。此调查应未含括非国语与英语媒体,但其数据可提供参考,可见传统媒体衰退的景况。
新闻媒体的困境不仅出现在马来西亚,各国媒体持续找寻转型出路,以台湾的《苹果日报》为例,去年将旗下《苹果新闻网》建立付费订阅制,尝试寻找新出路,但是反应不佳,日前宣告失败,这也显示旧有媒体品牌转型的困难,对经营者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与难题。
陷入寻找商业模式迴圈
传统媒体公司的转型,没有简单与快速的解决方案,需要不断摸索各种可能,而这方面的探索可能还远远不足。但是本土媒体集团这些年陷入寻找商业模式的状态,想方设法争取营收,似认定存在“转型解药”,仿佛找到这个商业模式就能恢复正常,甚至重拾过去荣景,但事实是已回不去了,且反而可能走上歧路。
在寻找商业模式做为转型方向下,新闻媒体管理层不断争取更高产能与绩效,在现状下争取拓展营收,迫使前线新闻工作者争取即时发文与点阅率等方式,衍生经常出现的各种失误与乱象。
但媒体的转型未太着力在整体新闻工作的调整,未投入更多资源与力气因应时代及技术转变,在新闻内容上进行更大幅度的改造与重建,以回应当今的社会需求与期待,使其陷入另一困境,特别是在是假资讯氾滥下,更冲击公众对新闻媒体集团的信任度。
根据上述提及的调查,马来西亚人对于新闻的信任度不断下滑,仅25%的民众相信新闻资讯,在受调查的40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四(第37名)。该报告指出,新闻信任度的下降,很大程度是与不实资讯氾滥有关,全球有超过半数(56%)的受访者担心网路上传播的假资讯。
此参考数据可帮助理解新闻资讯传播现状,还是囯內新闻资讯主要产制者的新闻媒体集团,过去长期依附或亲近于政治力量,公众对其信任感本已不足,如今加上政治局势的混乱与不稳定氛围,以及假资讯氾滥等问题,让公众更质疑新闻媒体的内容。
今年三月中旬限行令颁布前后的乱象,可见部分公众面临危机而渴求各种资讯时,可能因对政府与媒体的信任感及资讯不足,宁可相信亲友转发的传言与假资讯,引发更多不安与焦虑。
公众需可信任优质内容
目前仍以传统媒介为主要内容产品的新闻媒体集团,在寻找新商业模式转型的过程中,佔有率快速下降,同时新闻媒体所仰赖的信任度也不断流失,更加剧新闻业的危机,也对本土资讯环境的健全发展造成伤害。
面对现有政府对言论空间的限缩,以及在假资讯对资讯环境的污染下,本土公众对假资讯开始有更多认识与理解,对于辨识新闻内容的意愿也在加强。
在目前社会氛围下,人们更需要媒体扮演好资讯“中介”角色,强化监督正当性不足的政府,提供确实与优质的新闻内容,以及再加強与社会和公众沟通的功能,以重建媒体的信任度,这可能是新闻媒体寻找转型的一条出路。 ‖ 原文出处 ‖
注:感谢作者授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