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识读”刍议(二):推广“媒体识读”的可能方案

作者:庄迪澎,原载《独立新闻在线》(2006.11.01) 原文出处  ‖  下载PDF档

【寒蝉有声/庄迪澎专栏】在许多相对进步的社会,“媒体识读”已经走入国家教育体系,成为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必修的通识课程;例如英国教科部(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在1989年将媒体识读纳入正式教学体系中,而加拿大各省已已在1998年将媒体教育纳入正式教育体制。在亚洲,台湾教育部也在1992年发表《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目前台湾不少大学都已经将“媒体识读”(另一替代名称为“媒体素养”)课程列为新生必修课。

“媒体识读”教育的对象,可以涵盖小学生到非传播学专业的大学生,乃至普罗大众。撇开国立及私立大专院校的传播学系,以及零星、个别的媒体议题讲座及研讨会不谈,无论官方或公民社会,迄今尚没有任何一个单位专门且长期推广“媒体识读”教育。

我国是个多元族群社会,不但学校有多源流,媒体亦然,因此“媒体识读”教育以不同媒介语及不同语言媒体对主要讨论对象,将是无可避免的情况。

倘若教育部愿意挑起大梁,在全国各源流学校推动、资助“媒体识读”教育,那可能是最理想的情况。不过,眼前的事实是,没有迹象或消息说明教育部有此规划。因此,推广“媒体识读”教育的重任看来又落在民间组织的肩上了。

我国的教育制度可说是“一国两制”,虽然国家教育政策和资源分配歧视中文和淡米尔文源流教育系统,但是就推广“媒体识读”教育的意义而言,这种“一国两制”反而成了“有利条件”,让中文源流学校成为国内开办“媒体识读”的先行者。

华商资助设立媒体识读推广中心

暂且不谈教育部会不会挑起大梁的问题,在华人社会推广“媒体识读”教育,比较理想的情况,固然是能得到一笔长期承诺的融资,设立一家“媒体识读推广中心”,聘请专业及全职的媒体研究员,全职监督、研究媒体内容与行为,以及讲学、培训和编撰教材读物等工作,并有后勤行政人员规划协调,为学校和社团主办“媒体识读”课程。

如果要认真办好“媒体识读推广中心”,并且做出一些成绩,初步估计草创时期每年至少要有马币50万元的预算金。以马来西亚华商资助文教事业的经验来看,筹集一笔50万元的经费不算太难的事情,比较难以把握的是,倘若企业大亨们不愿意资助,单凭草根性商家的财力,他们愿不愿意长期承诺资助,毕竟媒体识读是一项长期工作,而且未必能在预期的时日内以来开办课程或售卖读物自力更生。

不过,即使成立“媒体识读推广中心”的大计无法在近期内付诸实行,我们仍然可以有权宜之计,借助既有民间组织的便利和网络,在中学和大专院校推广媒体识读教育。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新纪元学院、南方学院及韩江学院都具备有利条件,结合力量分头行事。

董总推动在独中增设《媒体识读》课

在独中推广“媒体识读”,有短期和长期方案可行。短期方案是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培训独中学生的媒体识读能力,例如将媒体识读教程纳入“校讯社”活动当中,或鼓励学生成立“大众传播学会”,以这个学生社团作为媒体识读教育的舞台(例如巴生兴华独中就设有大众传播学会)。

董总出版局出版的《中学生》月刊在独中口碑甚佳,而且长期培养“文字DJ”活动也颇有成果;这是一个既成且顺理成章的重要管道。

长期方案则是将媒体识读纳入独中课程纲要。我们无法决定国中的课程大纲,但是董总却能影响甚至调整独中课程纲要。不过,将媒体识读纳入独中课程纲要,可能面对的阻力,是全国不少独中的办学路线已经开始偏离董总路线,不再都以董总马首是瞻;因此,长期的游说工作的可以预见的。

为国中学生开办“媒体识读”课程,眼前只能以课外活动的方式开展,那就是借助国中华文学会这个管道主办媒体识读演习活动。

三所民办学院具备知识条件

在大专这个层次,我对新纪元学院、南方学院及韩江学院期望很高。首先,这三所民办学院有别于一般财团经营的私立学院,对这种社会义务高于营利目的的课程可能比较感兴趣,因此可以成为媒体识读教育的先行者。其次,这三所学院都已设有传播系/媒体研究系,有全职的师资,有推动媒体识读教育所需的知识条件。

短期内简单可行的办法,是这三所民办学院可以开设一门《媒体识读》课,列为全院非传播学/媒体研究本科学生的共同必修课。

长期而言,如果三院的传播系/媒体研究系都能设立各自的小规模“媒体识读推广中心”,与各自所在的地区和周边地带的华团、社区组织或其他大专社团(例如理大华文学会)配合,推广媒体识读活动,那将有助于营造媒体识读的气氛,让媒体识读更为普及。

三院虽然各自成立“媒体识读推广中心”,在不同区域活动,但彼此应建立策略联盟关系,组成协调小组,除了分享资源,也定期交流,以便事半功倍地改进媒体识读教程的内容和水平。

倘若这三所民办学院都成立了“媒体识读推广中心”,而且三个单位也能成功的经营策略联盟关系,干出一番成绩,说不定这就是日后华社成立规模较大的“媒体识读推广中心”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