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别再“丹斯里”、“拿督”了!

0018 (1)

2015.04.11【燧火评论】拜托,别再“丹斯里”、“拿督”了!

【庄迪澎】我没有去考究马来西亚各语文媒体(尤其是印刷媒体)在人名前后冠上头衔和职业的做法始于何时,但印象所及,自我懂得阅读报纸以来(1980年代开始),时任首相马哈迪在报纸上的名字从来都是“拿督斯里马哈迪医生”(Dato’ Seri Dr. Mahathir Mohamad),而不只是“马哈迪”。不仅医生如此,律师出身的从政者亦然,例如“卫生部长拿督蔡锐明律师”,但工程师和会计师出身的专业人士从政后,则没有这番“礼遇”。

我很早就对这种名字加头衔加职业的写法颇有意见,首先是累赘,不符新闻写作强调“精简”之原则。捨“首相马哈迪”五个字不用,却用上十一个字的“首相拿督斯里马哈迪医生”,尤其是谈党务提到马哈迪的党职时,十一个字再加码变成“首相兼巫统主席拿督斯里马哈迪医生”,共十六个字,结果新闻导言写得像古时三寸金莲的缠脚布般,光是读人名就快要断气了。其次,即便是所谓的“专业人士”,他们担任公职之后,就不再执业,既然已非医生或律师,何必冠上这些职业称谓?

而且,人名加头衔的做法业已成了记者的工作负担,在不确定新闻人物的头衔时,他们得花时间去查证对方是丹斯里、拿督斯里或拿督,深怕写“低”了新闻人物的头衔会令对方“不爽”。中文报业常见现象是,若未能确认新闻人物是拿督斯里或拿督时,报社多会选择写拿督斯里,原因无他,把人家的头衔写“高”了,对方只会“爽”,不会生气。

时至今日,人名加头衔的写法依然不变,可稍感庆幸的是,人名后加职业的做法已有改善,但人名加学历的写法则时有所见,尤其是博士学位。这种人名前后加头衔和职业/学历的做法,马来西亚媒体即便不是绝无仅有,也应是极少数。

媒体难改逢迎文化积习

至于为何这么做,如果私下问媒体主管,恐怕他们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其中一个原因也许是因为这些主管入行时媒体已素有此风,大家都这么做,大概也没去思考“为何非得这么做”或“能否不这么做”等问题。这么说可能有欠公允,因为媒体也许并非完全没考虑写或不写头衔、职业、学历的利害关系,至少就销量和广告方面的利益而言,媒体业者不会公开讲的是,用上头衔、职业或学历(而且越大越好)是讨好那些喜欢沽名钓誉的商家(尤其是暴发户),诱惑他们掏钱订阅报纸或刊登广告的手段。

我在报业见识过一种例子:报社的广告营业人员为了讨好广告主,即便没有适当的头衔可用,也会设法为他们“创建”一个像样的头衔;例如,1990年代初,我在柔佛州峇株吧辖当记者时,当地某人挂了市郊某个小住宅区的委员会主席的职称(不是村委会、不是村长),中文职称若写“XXX委员会主席”,大概很多人都会不知所谓。当时中文报业仍处于激烈竞争,有某广告营业人员为了争取此人青睐,把广告(城镇的广告收入主要来自红白事广告)交给他经手,便为他创建了“区长”这个中文职称,事主当然很爽。然后,各报广告营业人员都跟着使用这个职称,原因再明显不过,就是不想“独漏”广告。

人名前后加头衔和职业/学历之风,能否改变,就看媒体业者有无意识到此问题,以及有无意愿反传统。《独立新闻在线》在2005年创刊时,就以最精简的写法书写人名,名字前不加头衔(敦、丹斯里、拿督),名字后不加职业(医生、律师)或学历(博士、硕士);当蔡细历仍是卫生部长时,在《独立新闻在线》看到的是“卫生部长蔡细历”,绝不是“卫生部长拿督斯里蔡细历医生”。若要交代访问对象的专业背景或职业与访问主题有直接关联,我们的写法会是“马大法学院教授XXX(人名)”而非“马大法学院教授XXX博士”,或“交通规划专家XXX(人名)”而非“交通规划专家XXX(人名)硕士”;若有必要,便在新闻内容精简介绍受访者的专业资历或学历。

当时《独立新闻在线》可说是马来西亚唯一不在人名前后加头衔和职业/学历的中文新闻媒体,乃至2009年增设马来文版,面对马来人读者,也坚持只写名字、不写国家元首或苏丹册封的那些头衔。

舍弃头衔:消除权威崇拜

这个新闻写作规范,在我规划设立《独立新闻在线》时已经确立,一直实践到《独立新闻在线》在2012年停刊为止。当初确立此规范,新闻写作的技术层面考虑其实是其次,主要还是出自改革理念--消解公众和新闻人物之间悬殊地位意识,进而作为消除“权威崇拜”的除魅手段。

皇室册封勋衔是封建制度的产物,有勋衔的政商权贵和无勋衔的民众之间往往也存在着一种崇高与卑微的权力关系,君不见数十年来许多人见到有“丹斯里”、“拿督”者总是恭敬地以这些头衔尊称对方。虽然这么做可能出于礼节,但长期养成的习惯其实是在不断强化和再现有勋衔者为“大”和“官大学问大”的认知、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马来西亚奉行君主立宪制,虽然皇室、勋衔为既成事实,但媒体仍然可以澹化甚至消弭有勋衔的政商权贵和无勋衔的民众之间的悬殊地位意识,培养民众身为“公民”的意识和提振他们的平等地位,以作为推动国家和社会民主化的其中一步。

期许主流媒体捨弃人名前后加头衔和职业/学历的做法,可能会落得一厢情愿,因为对报社(尤其是中文报社)而言,祝贺政商人物受封大大小小勋衔的广告是一笔重要的收入来源;儘管这类红白事广告佔报业集团广告收益的比重可能已不如1980年代和1990年代,但在全国各地那些缺乏大规模工商企业的城镇,它仍是重要的广告收益来源。

即便如此,报社并非完全无法改革,权宜之计是广告和新闻各自为政,广告里的人名加头衔和职业,新闻内容大可不必依样画葫芦。当然,前提是所有报社都有此共识,而且恪守此共识,否则只要有一两家报社各怀鬼胎,破坏共识,继续在新闻报导里以“丹斯里”、“拿督”来奉承好大喜功和爱出风头的政商人物,以换取广告等利益,则此风难灭。  ‖  原文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