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5【火箭报,页14】 “5.28报殇” 已判 《南洋商报》 死刑
【庄迪澎】2001年因马华公会强行并吞南洋报业控股而浮现的“反收购运动”声势浩荡,结合了老中青知识分子和社会活动者,虽然反对政党并吞陈嘉庚遗产的立场一致,但在策略方面有一个反映了代沟的分歧--是否号召杯葛或罢买《南洋商报》。年纪较大的前辈对中文报业有类似“华小一所也不能少”的情意结,担忧罢买行动会“致死”这份报纸,也担忧民众无法认同。年轻一辈如我,主张置之死地而后生,倘若华人社会需要多一份中文报纸,即便《南洋商报》因此倒下,也会有新的报纸诞生;更何况,已成为“党报”的报纸,赖活又有何意义可言?
后来大概是顾及民众和《南洋商报》员工无法认同,反收购运动并没有号召罢买行动。对罢买行动投鼠忌器,关键因素是《南洋商报》的存亡疑虑。虽然14年前的反收购运动做了退让,但《南洋商报》经历马华公会、张晓卿和世华媒体染指后,14年后的今天反而处于近乎万劫不复的境地。“5.28报殇”实际上早已宣判了《南洋商报》的死刑。
马华和张晓卿难辞其咎
曾是马来西亚中文报业老大的《南洋商报》虽然在1990年代初走下坡,但时至2000年,仍有销量17万6798份、读者人数52万4000人,虽已痛失中文报业第一大报宝座,毕竟还是第二大报。14年后的今天,《南洋商报》的销量和读者人数已经滑落到世华媒体羞于公布数据的地步--2012年8月29日的股东大会,世华媒体的汇报文案仍引用2007年11万4049份的过时资料,不公布最新发行量;自2013年8月6日的股东大会开始,世华媒体改用尼尔森(Nielsen Consumer & Media View)统计的“读者人数”,而2013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期间,《南洋商报》的读者人数仅8万3000人。按一份报纸四人共享的计算标准,《南洋商报》目前的发行量恐怕只有三至五万份左右。(详情参阅《〈南洋商报〉会有百年报庆吗?》,http://www.pfirereview.com/20150128/)
《南洋商报》近乎万劫不复,马华公会和张晓卿/世华媒体难辞其咎。马华公会自诩为代表华人的执政党,却早已成为巫统的附庸政党,每逢大选在华人占多数的选区败北,形象之糟不在话下。而且,因政治现实之故,中文读者素有期许中文报章“敢怒敢言”的心理(所以《星洲日报》在1988年复刊后开始卖弄1987年遭吊销出版准证的悲情,能在往后20年无往不利),马华公会并吞《南洋商报》,等于宣告它沦为“党报”,以及“敢怒敢言”之终结。
张晓卿在2006年“正式”入主南洋报业,虽使《南洋商报》脱离“党报”之列(其实为时已晚),却废了它作为原来南洋报业旗舰报纸的战斗能力。在1990年代中后期,《南洋商报》虽已屈居第二,却仍与姐妹报《中国报》并肩奋战,力抗星洲媒体集团(例如惹恼星洲媒体集团的“南洋商报•中国报专卖档”,以及《中国报》关于雪隆区销量第一的宣传)。然而,张晓卿并吞南洋报业,将之收归世华媒体旗下之后,《南洋商报》和《中国报》不但再也不是旗舰报纸,也丧失了编采决策、人力分配、业务策划,以及资源和预算调度的自主性,只能配合及成就旗舰报纸《星洲日报》业绩长虹,而不得超越它;这种处境不是被绑着一只手对打,而是被绑着两只手挨打。
不让胯下降臣功高震主
此一处境,既是资本理性的结果,也是非资本理性的结果。世华媒体作为一个垄断集团,兼并南洋报业之后,自会有创造范畴经济(economy of scope)之企图,以最低的成本创造最高的盈余。过去的竞争不复存在,不仅可以削减行销部门的预算,亦可削减原来挹注给编采部门精益求精的预算;而且,将主要资源挹注在《星洲日报》,可在第一大报的基础上事半功倍地创建更高的获利率。
至于非资本理性,则与《星洲日报》数十年的人治文化及其与南洋报业长期激烈竞争息息相关。南洋报业和星洲媒体两大集团的竞争,既是企业之间的割喉战,也是旗下报社主管之间的决斗。张晓卿兼并南洋报业,《星洲日报》高层自然乐见其成,因为昔日平起平坐的对手如今成了他们的胯下降臣,更是不可能允许《南洋商报》和《中国报》在业绩和口碑方面有任何功高震主的机会。因此,抑制这两份报纸的成长能力,即便不是集团明定的政策,也是《星洲日报》高层心照不宣的立场。
风光数十年的《南洋商报》落得如此悲凉的下场,毫不稀奇,毕竟在世华媒体旗下,它只能在“投入少→销量跌→投入少→销量跌”的恶性循环里走向衰亡。回顾马哈迪引退至今12年的时局演变,不管是阿都拉执政时期相对开放的氛围,或是纳吉执政以后民心思变和起义的巨潮,假使《南洋商报》仍是南洋报业的旗舰报纸,可自主划拨预算和调度资源来负隅顽抗《星洲日报》,形势确有可能改观。
如今《南洋商报》的存亡看似掌握在张晓卿手上,但恐怕已非凭张晓卿的主观意志所能决定。即便张晓卿愿意脱售,但《南洋商报》先后遭马华公会和世华媒体蹂躏后,早已积弱不振,脱离世华媒体还是得面对这个财雄势大的媒体集团竞争,甚至可能遭它围堵,会有企业愿意投资在这一笔并不明智的交易吗?假使有党营企业或朋党企业出于政治利益的考量而收购《南洋商报》,则又回到“党报”的处境。如此一来,《南洋商报》不但无法绝处逢生,甚至是咽下最后一口气时,人们不是哀泣,而是已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