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原音电影,可能吗?

kuan0702

2014.04.26【燧火评论】华语原音电影,可能吗?

【关志华】偶尔在网上看见有人要求本地片商进口“原音”的华语电影。例如有个“我们要华语原音电影,不要再来配音电影了!”脸书专页,这种诉求虽不强大,却反映了一群本地观众对片商偏爱购买粤语配音电影的不满。

这种现象,与马来西亚华语娱乐文化长期受香港流行文化和产品影响大有关系。香港流行文化在此广受欢迎,使到片商认为(或误以为)广东配音电影比较好卖、票房更理想。尤其是现在由中国主导的中港台合拍片趋势,许多合拍和大制作电影都有中国和台湾艺人参与演出,因此这种广东配音电影让某些观众感到“刺耳” 。

电影配音已不是新鲜事,它往往是针对某个地方或区域市场的手段。例如早期成龙赴美拍摄的电影《杀手壕》(The Big Brawl,1980)和《炮弹飞车》(The Cannonball Run,1981)(两部都是香港嘉禾电影公司试图进军好莱坞的作品),在卖给香港和东南亚市场的版本里,剧中美国人都说得一口流利的广东话。成龙另一部以美国洛杉矶为叙事场景(实景为加拿大温哥华)的《红番区》(1995)也有一个全英语版本。

好莱坞的英语娱乐霸权

当然也有一些非美国电影为了进军好莱坞和全球英语电影市场,而选择用英语来摄制。例如法国导演马修卡索维茨(Mathieu Kassovitz)拍摄,全片以发生在法国的命案为叙事背景的《赤色追缉令》(另译暗流,The Crimson Rivers,2000)也有一个英语版本。片中由法国演员Jean Reno和Vincent Cassel饰演的法国警探,却必须用“法式英语”交谈,其他演员更以英语来配音。好莱坞制作方面,以日本元禄赤穂事件四十七忠臣蔵传奇为叙事背景的《浪人47》47 Ronin,2013),全片却以英语来进行,当今和好莱坞的强势霸道可见一斑。

回到华语电影,我们是否有可能要求华语原音电影?这“原音”又是什么?以上脸书页面网址的英文字“we want mandarin movies”,其中“原音”大概指的是mandarin。Mandarin到底要如何中译?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我们普遍上称mandarin为“华语”。但“华语”在学术讨论中通常指的是“Chinese language”,包含了mandarin和各种原自中国的方言如广东话、潮州话、闽南语等。因此,为了方便讨论,请允许我暂用“普通话”来形容mandarin。

当我们要求华语原音电影时,必须考虑到现今合拍片的复杂运作。例如一些电影在拍摄时都是香港演员说广东话,中国演员说普通话,但中国演员在香港版本却配上广东音,在中国版中香港演员配普通话。在这种状况下,“原音”意味着什么?另在某些电影,港台艺人拍摄时虽然用普通话演出,但后期制作时却配上普通话(如《十面埋伏》的刘德华和金城武),这又是哪门子的“原音”?

理想的要求,也许是这些中港台艺人不换上配音,用各自的普通话演出。例如开启两千年后中港台合拍武侠片趋势的《卧虎藏龙》(2000)中的南腔北调,即为显例。当年在马来西亚上映时,很多戏院都选择了广东配音版本。我当时看了留下遗憾,再找来普通话版,却得忍受周润发、杨紫琼和章子怡的不同口音。由张震饰演的罗小虎虽为新疆人,竟说着一口流利的台北腔普通话。因此,要求如此“原音”,就看你能否适应这些差异有别、不统一的口音腔调了。

卧虎藏龙的南腔北调现象

kuan0701《卧虎藏龙》在香港和中国等华语地区并不卖座,论者指出南腔北调是其中因素,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票房低落与盗版有关。它在美国的高票房,反而是因为老外听不懂普通话(只看英文字幕)未受南腔北调“干扰”,尽情享受异国风情的武侠江湖。也许因为《卧虎藏龙》的前车之鉴,现今许多大制作合拍片已尽量选择配音。

我认为,更理想的当然是香港演员用广东话、中大陆演员用本身腔调的普通话,以及台湾艺人用台湾腔共同演出的情境。以王家卫电影为例,梁朝伟在《2046》的周慕云或《一代宗师》的叶问,和章子怡在《2046》的白玲或《一代宗师》的宫二,彼此的交谈永远以广东话(周慕云和叶问)和普通话(白玲和宫二)来进行。这种沟通虽然显得怪异(好像可以完全明白对方的谈话),却象征了彼此身分和文化认同的差异(周慕云和叶问=“香港/南方”,白玲和宫二=“中国/北方”)。

再以《十月围城》(2009)为例,曾志伟饰演的香港警察司史密夫,护送孙中山的卫士路过皇后大道时,以广东话大声宣示“这里是大英帝国的香港!”(向清廷派来的杀手喊话),完完全全地以广东话来突显香港的主体地位。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香港人需要时可用普通话和中国人交谈,后者也能用广东话跟香港人交谈。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交谈,很多时候都是在这种混杂的语言和腔调中进行。

但这种“各说各话”的情况也必须考虑到剧情逻辑和想要带出的涵义,胡乱运用只会让电影显得荒谬失序。我们当然很难想象在《关云长》(2011)中由香港武打艺人甄子丹饰演的关羽,与中国演员姜文饰演的曹操,以广东话和普通话对谈。我们也无法想象《四大名捕》(2011)里黄秋生饰演诸葛正我以广东话发问,由刘亦菲饰演的无情以普通话回应的情节。至此,身为观众的我们只有作出选择与牺牲。在电影院里也许没得选择,但有些电影DVD却提供选择音轨。就看你在《关云长》较喜欢听甄子丹的广东话,还是姜文独特的普通话语调?又或《四大名捕》中郑中基(饰演追命)和黄秋生的广东话,还是邓超(饰演冷血)和刘亦菲普通话?“原音”在这种合拍片中,往往是一种选择和排除的结果。

慎入原音等同普通话的巢臼

然而,当我们追求所谓的华语“原音”时,要避免堕入“原音”等同于普通话的巢臼。普通话和汉字系统,往往被视为华裔文化的精粹与传承,因此方言常被忽视、排斥,甚至受到某程度的歧视。但最后导致的却是对某种“标准”普通话的推崇,忽略了普通话本身也会因为在地情境的不同,进而发展出不同的词汇和语调。中国和台湾演员配上广东话有问题,难道香港演员被配上普通话没有问题?香港和台湾演员用普通话演戏,但最后被配上更标准的普通话,这就没有问题?香港演员用普通话演戏,但在后制中被配上自己本身口音的广东话,就不是“原音”?如此“原音”观点,完全展示了某种“标准”普通话的强势。

配音,其实是电影商人要统一语音腔调,让电影可以更加卖钱。就算是以普通话来拍摄的电影,也会因为统一语音腔调的需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配音。因此,我们是否又可以在合拍片趋势中寻求华语“原音”电影呢?合拍趋势虽然为电影市场上增添多部华语电影,并非每一部都水准高超,但某程度上却让我们有选择的“原音”的机会。

电影院剥夺了这项权利,我们也唯有依赖有多音轨的光碟(但往往只有广东话和普通话可以选)。若有时间,你也可以选择普通话版,再试试粤语版。但千万别在香港演员在说话时转换粤语,中国演员说话时转换普通话,这种实验,完全破坏我的观影乐趣。也许你会乐在其中。 ‖ 原文出处

(编按:感谢作者授权收藏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