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相纳吉治下的马来西亚政府持续高压管制主流媒体。日前主流报章纷纷接到内政部的申斥信(surat teguran),嘱咐他们谨慎处理马来文版《圣经》遭没收的课题。除了在3月15日刊登报道揭露己方收到申斥信的英文报《星报》,其他报道3万5000本马来文《圣经》被扣押事件的中文报社亦收到内政部的申斥信。Continue Reading

《太阳报》(theSun)出版人太阳媒体机构指责尼尔森(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发表的《太阳报》读者人数估算不正确及有误导性,目前正在着手起诉这家市场调查公司。尼尔森估算《太阳报》的每日读者人数只有13万1000人,而《太阳报》另行审计的每日发行量有30万份。

Continue Reading

马哈迪任内,我国创下的司法记录似乎特别多。除了最高法院院长被革职、高等法院法官撰写匿名信抨击同僚,以及联邦法院大法官及总检察长个别与律师出国度假等事件之外,还有一项纪录就是上亿元的诽谤官司。从1994年《马来西亚工业》杂志一案开始,至2002年已有超过88宗诽谤诉讼入禀法院,索偿额合计高达马币72亿元!Continue Reading

纳吉为世界中文报业协会年会开幕的演词不仅毫无新意,也没有许下为媒体松绑的承诺,有的只是狂妄地以“官大学问大”的心态和“威权长官”的姿态给报业下指导棋,《星洲日报》竟比东道主《光华日报》更殷勤地连登两篇文章擦鞋,连声“谢主隆恩”。一份报纸的奴性与堕落,曝露无遗!
Continue Reading

主播和艺人之间的新闻界与娱乐圈的差异性已然消失,主播不再是“主播”。主播“艺人化”过程,也无可避免的是“庸俗化”过程,但也正是因为“庸俗化”,才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激发对新闻不感兴趣的非典型观众“看”新闻/主播的欲望。“庸俗化”是主播在电视圈存活不得不屈从的结构性约束。 Continue Reading

族群认同的建构是一个细致、复杂的过程,牵涉其中的因素极多,而大众媒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关怀的核心问题,是试图了解被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视为“华社三宝”之一的华文报纸,在华人建构族群认同的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

本文以1987年发生的“华小高职事件”作为研究个案,并以马来西亚两家华文报纸《南洋商报》与《星洲日报》为分析对象,探究在报纸呈现的新闻文本中,如何透过语言机制建构一个的分类架构,区分“我群”与“他群”,以凝聚族群的认同感和动员族群成员进行抗争。Continue Reading

《南洋商报》转型为商业资讯报纸后,首当其冲的可能就是它在全国各地的地方办事处记者,因为地方新闻的重要性大大降低,未来地方办事处的幅员不会只是维持不增加的局面,甚至会通过变相的“裁员”手段逐步减少。转型步上轨道之后,总社的非财经新闻组记者的命运如何,已是近忧而非远虑了。值得关注的是,世华媒体三年来的雇员人数不增反减,从2008年至2010年减少了388人。Continue Reading

对华语新闻而言,“收视率”不只是广告业务的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维持乃至争取更高的“收视率”,不只符合经济理性,也成了政治正确之举。如今,华语新闻节目之存亡仿佛系于一众俊男美女主播身上。倘若华语新闻之有无与存亡攸关“民族尊严”,主播们可真是“任重道远”了!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