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评论,不是请客吃饭

00112

2015.11.23【燧火评论】写评论,不是请客吃饭

【庄迪澎】马来西亚的中文报纸开辟言论版位,已有超过三十年、快要四十年的光景,现任南方大学学院副校长的政治学者何启良曾在1993年撰文非议中文评论界「许多评论文字枯涩无味,视见平凡,立论肤浅」(何启良,〈大马华人时事评论的重建〉,《政治动员与官僚参与--大马华人政治述论》,页148,吉隆坡:华社资料研究中心,1995)。二十二年后的今天,何启良所言之现象已不能同日而语,七字辈、八字辈(甚至少数九字辈)的时评作者当中,具有各学门专业论见且深自砥砺者不乏其人,不管是政治、传播/媒体、文化研究、社会、教育、国际关系、族群、宗教等议题皆游刃有余,甚至能够双语写作。

话虽如此,时下中文评论界存在两个值得考察的现象:一是2001年的「报殇」和「罢写运动」导致一批评论作者退出中文报纸的言论版位(虽然当中一些人已回流),而晚近十年网络媒体相继创刊,已形成主要活跃于网络媒体和主要活跃于报纸的评论作者有相对显著的区隔(姑且不论优劣);二是虽然具备专业知识的评论作者人数比1990年代更多,背景也更多元,但是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文评论界的积习和认知偏差,似乎积重难返,甚至表现在一些新生代的作者身上。

「不点名」往往是为了逃避文责

我尤其关注第二个现象,其中又以两个问题最为显著:一是不点名议论和回应的做法,二是评论作者回应读者批评的态度。

第一个问题,是中文报业数十年的积习​​,也是中文报社主管对后进的错误示范。议论人事而不点名,是中文报社主管一种自以为聪明的做法,编采主管们经常会指导新晋记者:「不点名议论,既可达到刺痛对方的目的,又令对方拿你没辙,因为对方发作,你大可『理直气壮』地呛回:『我又不是说你,是你对号入座!』」然而,此举看似聪明,其实既是自欺欺人,又是欺凌无权势的议论对象。有权势和有银弹者不会因为你不点名而拿你没辙,只要想想假使马华公会的国会议员又有机会担任掌握修理报社大权的内政部副部长,他会因为你不点名批评他而拿你没辙吗?只有没钱打官司和没权耍淫威的相对弱势者,才会哑子吃黄连。

由此可见,这种「不点名议论,对方便拿你没辙」的思维和做法,其更糟糕和可恶之处是「逃避文责」,没有承担文责的勇气和道德义务。要写评论,不但要准备好「得罪人」,还应有勇于承担文责的自觉;有此自觉,始会深自砥砺,以律己以严的态度认真写好有理据、严谨申论的评论文章来针砭时弊或约旦人物,而不是以流于自以为优秀和幽默的嬉笑怒骂笔调、似是而非的歪理,甚至歪曲事实的拼凑文字来打游击和滥竽充数。可惜,在中文评论界,不少年轻人就是被报社主管和其他前辈教坏了。

点名是维护被批评者的回覆权

「不点名议论,对方便拿你没辙」的思维和做法造成的另一恶果,就是产生「点名批评=人身攻击」的错误认知。所以,不少作者为了表现出自己「有君子风度」、不做人身攻击,所以论事议文都不指名道姓;而在自己遭人点名批评时就吃不消,认为批评者对他做人身攻击。

人身攻击固然不可取,但点名批评并不等于人身攻击。人身攻击应是指以不相关的因素(如各种隐私、身心疾病等)来攻击所议论的对象​​或意见交锋时的对手,诸如此类的做法。反之,点名批评是明确地声明作者在批评某人、某文或某事,让被批评者可以直接回应甚至反击,而不必遭受「我又不是说你,是你对号入座!」的待遇。易言之,点名批评的做法恰恰是健康的,因为它不仅是彰显作者愿意承担文责,更重要的是尊重和维护被批评者的回覆权。 「不点名议论,对方便拿你没辙」却是背道而驰,蓄意剥夺被批评者的权利。

第二个问题关乎评论作者发表了文章却遭受批评时,可否回应及如何回应的问题。诚如前文已说,批评者不一定都对,评论作者应自觉其观点不可能取悦所有人,而且碍于个人背景差异,有些分析难免有欠周全,因此文章发表后随时可能招致其他作者批评。然而,有此自觉,并不表示原文作者不应回应批评,只能保持缄默来表示自己「虚怀若谷」,但在马来西亚中文圈不时会发现,当评论作者回应批评时,就会有人指责他们「不能容纳异议或批评」或「不尊重言论自由」。

不屑回应批评显露傲慢心态

这种指责恰恰是误解了言论自由的意义。如果我们认同舆论市场应是多元开放,就应接受这是一个让不同甚至对立的意见对话、辩论甚至诘难的场域。所以,当评论作者遭受批评,他当然也应享有回覆权,当不同的意见在舆论场域中并列时,其他读者更能从中判断真伪,以及何者中肯;而且,可贵的是,知识的生产和更新往往是在尖锐的意见交锋中形成。不过,前提是我们对评论作者回应批评的方式和深度应有更高的要求,不同意读者的批评,应好好陈述这些批评何以不中肯、有何盲点,以及补充说明本身的论述。

评论作者的文章引起批评而撰文回应,非但不是「不能容纳异议或批评」,反而是一种谦虚的反应,因为这表示他重视批评者和他们的意见,所以愿意沟通。反之,那些遭到批评便吃不消却又摆出一副不屑回应,然后流于和止于嘲讽批评者的撰文作为,例如以「只懂以批评他人为乐」或「让他赚稿费」等等的低级和肤浅说法来对批评者冷嘲热讽,才正是泄露了「不能容纳异议或批评」的心态。

马来西亚的中文报纸没有严格区分(甚至没有区分)「读者来函」和「评论文章」,举凡读者来稿都刊登在言论版,导致言论版的水平参差不齐。一般民众因对某些关乎其福祉的政策或事务不满,投书报社直抒胸臆,即便仅是宣泄情绪,亦无可厚非。但是,对有专业背景的评论作者,写评论就不应止于直抒胸臆而已,尤其是意识到「言论版是一个政治场域,时政评论亦是有所图的政治参与和实践」(参阅《时政评论:被误解的实践》,http://www.pfirereview.com/20141024/),评论作者应自觉地对荒谬的、扭曲的、洗脑、似是而非的观点、价值观和政治宣传展开目标明确的尖锐批判,以及准备对话和辩论。要抱着请客吃饭、与人为善的心态,那就去公关公司写新闻通稿吧。  ‖  原文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