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烈火莫熄”、《大阳报》事件、“528报变”到《东方日报》事件,让我们看到了有理想、充满热情,以及有知识的新生代不乏其人,而且政治气候的转变激化了、普及化了新生代的求变意志。我们要关注的是如何为这些意志、热忱保温。Continue Reading

报业要有变革,我们一定得让“媒体批评”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媒体消费人要有对媒体喊话的习惯,也要习惯于别人对媒体喊话!喊话之余也要有行动的决力,喊了话却没有行动的勇气与决心,你喊话的对象还会理会你的逆耳忠言吗?Continue Reading

最后来到一家小杂货店,报架上什么中文报都有,独缺《东方日报》,便问老板:“有没有卖《东方日报》?”结果老板欲言又止,左顾右盼之后,才小心翼翼地从报架底下“偷偷”取出一份。(那种感觉好像在买Playboy或Penthouse般——讽刺的是,雪隆的翻版VCD档口都“公开”摆卖色情VCD了!)
Continue Reading

遗憾的是,很多人还是宁可醉卧报社创造的文化花乡,只要报社多办几场文学活动,便迫不急待要对报社歌功颂德一番,哪管送花人一边送花一边干了些什么丑事!Continue Reading

《东方日报》创刊,至少一扫随2001年“528报变”而来的阴霾,让杯葛“四大中文报”的媒体工作者、读者、评论作者,以及中小型企业,有一个选择的机会。任何消费人都不能从垄断的工业中保住权益,许多中小企业商家并未认清,垄断的报业只会让他们任由报社宰割广告费。
Continue Reading

张晓卿收购《马来西亚日报》后,《星洲日报》很快便把《马来西亚日报》设在诗巫顺溪安都的工厂的印报机拆卸,并运往柬埔寨,以便印刷《柬埔寨星洲日报》。去年,《星洲日报》已经把该工厂转卖给一间木工加工厂,原《马来西亚日报》工厂真是面目全非了。 Continue Reading

世华媒体集团却急着动员反击,字里行间还流露出唯恐旗下报纸受尽委屈的焦虑,俨然所谓“中文报业”就只是“世华媒体集团”、“中文报记者”只等于“世华媒体集团记者”,无视其他中文报社和记者的存在。自2001年以降,张晓卿的旗舰报纸《星洲日报》穷十年时间拼命否认“垄断”,邓章钦几句话就让它自行暴露垄断者目中无人的心态。Continue Reading

《南洋商报》转型为商业资讯报纸后,首当其冲的可能就是它在全国各地的地方办事处记者,因为地方新闻的重要性大大降低,未来地方办事处的幅员不会只是维持不增加的局面,甚至会通过变相的“裁员”手段逐步减少。转型步上轨道之后,总社的非财经新闻组记者的命运如何,已是近忧而非远虑了。值得关注的是,世华媒体三年来的雇员人数不增反减,从2008年至2010年减少了388人。Continue Reading

星洲媒体集团对张晓卿入主南洋报业的宣传与背书,对我国民主进程是个伤害。一来,他们不断合理化“以大欺小”的心理状态,企业规模大了,凭着雄厚资源与人脉极尽打压对手和批评者之能事,乃理所当然之事;二来,他们试图建构“垄断是合理”的认同感――认同企业权力垄断的人,如何说服自己反对政治权力的垄断?Continue Reading

互联网早已流传旅美新闻工作者张秉军的一篇文章,作者如此评论道:“《明报》在1995年被和北京关系密切的马来西亚华人木材工业大亨拿督张晓卿,然后像《星岛日报》一样,从此立场亲北京。北京宣传会议确定的利用‘涉外媒体的作用,争取更多的读者,扩大在海外的影响’的方针,可能意味着中共当局对上述这些亲北京的华文报纸给予更多支持。”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