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欣】面对着网络媒体的竞争,令不少主流媒体工作者感到焦虑。当这种焦虑、困境无法化解,有人特意把一小部分网民的不负责任行为,以偏概全,为网络媒体套上不可靠、运用语言暴力等污名。Continue Reading

【黄国富】网民的情感来自生命经验的真实感受,透过直接的文字在面子书上加以揭露,但是民主也需要理性沟通,因此情感经验需要转化,和他者进行对话与沟通。这样的转化需要一些条件,如打破外在过度压抑的结构,也需要对于知识的好奇心与更友善的对话空间等。Continue Reading

【庄迪澎】管理普及服务基金的通讯与多媒体委员会隶属于资讯、通讯与文化部,其首长和委员均由部长任命,决策易受内阁及执政党之影响;例如“一个马来西亚电脑计划”总共将斥资10亿令吉、分派100万台小笔电,是否说明普及服务基金已被首相纳吉滥用来为他的“一个马来西亚”(1Malaysia)执政口号宣传,以及为近在眉睫的全国大选买票?Continue Reading

【庄迪澎】过去许多亚洲国家的统治集团严密规管传统媒体,令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机器,异议分子只能经由可能被界定为“非法”,或“合法”但触达范围有限的异议书刊传达意见,但此局面已随着电脑与互联网的普及而发生了变化。本文以挑战国家的舆论与媒体规管效率、促进舆论多元的角度,梳理互联网促进马来西亚民主化之贡献,亦剖析马来西亚的经济与政治的变迁,如何催化民众对互联网的使用,同时引发国家机关对互联网构成的“威胁”展开反扑。
Continue Reading

乔布斯成为全球“疯迷”心目中的“教主”,很多死了亲朋戚友都未必落泪的人,却为他这个极可能素未谋面的人伤感哽咽,他当然是一个比一般资本家更加成功的资本家。乔布斯死得其时,竟让iPhone 4S挂着 “iPhone for Steve”的同义词而大卖;至此,没有什么比乔布斯的死亡本身更加的商品化了!Continue Reading

马来西亚网路行动主义与群众动员之沿革,大致是随着这条路径:首先是“烈火莫熄”时期涌现的匿名网站(可说是网志的最初形式),跟着产生了与传统媒体抗衡的原生新闻网站,在野党和非政府组织也纷纷设立机关网站,以及个人和单位的网志大量涌现(一些网志与机关网站重叠)。与此同时,非政府组织和社运工作者也善用连署网站如PetitionOnline串联散布各地的志同道合者;在2009年以后,则有转向以“面书”(Facebook)聚众的趋势……Continue Reading

2011年7月18日,《星洲日报》主管言论事务的副总编辑郑丁贤在他的“马荷加尼”专栏发表《回到咖啡店》一文,取材《经济学人》的专题报道《新闻的前景:回到咖啡馆》(The future of news: Back to the coffee house),非议网络媒体现象。然而,庄迪澎及唐南发先后在《独立新闻在线》专栏撰文,揭露郑丁贤歪曲《经济学人》专文之原意,以及错误理解文中对“问责性新闻”(accountability journalism)之含义。Continue Reading

经由损害广告收入、令新闻报道沦为一种商品,以及模糊了过去壁垒分明的新闻机构之间的界限,互联网已经颠覆了报纸的传统经营模式。然而,互联网既破旧又立新。新闻消费模式转变之际,许多实验亦在进行中。互联网也许伤害了一些报纸的财政状况,但它刺激了新闻业的创新。Continue Reading

新闻业正返回接近咖啡馆的状况。互联网使得新闻更具参与性、社会性、多元化和党派立场,恢复了出现在大众媒体时代之前的话语精神气质。这将对社会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新闻事业的转型是不可阻挡的,试图扭转此局面,注定要失败。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