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媒体的政治本质,并不会“弄脏”媒体;倘若有人认为“政治肮脏”,则还原媒体的政治本质,只不过是让自命清高的人看清楚媒体既有但隐藏着的“肮脏”。唯有发掘媒体的“肮脏”之处,媒体使用者才有可能在媒体政治的“肮脏”中清醒地左闪右躲,免遭玷污。否定媒体既有但隐藏着的“肮脏”,只会让我们看不见自己已被玷污的真相。Continue Reading

报社有政策上的“灰色地带”,所谓“灰色地带”,就是报社对某些事并没有成文的规定,也没有订下明确的处事方针。在这个“灰色地带”里,能做些什么、要做些什么,记者可以掌握主动权,问题只在于记者有没有自觉。很多媒体工作者常常抱怨新闻业有很多“禁区”,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碰,但在抱怨的当儿,却懒得去想一想自己可以在“灰色地带”里做些什么事。Continue Reading

在新闻主角的名字前加个“小”字,在某些情境底下,的确能让读者对新闻主角产生亲切感,加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牵动读者的恻隐之心与对主角的关爱之情,进而成功动员群众共襄义举。就新闻写作专业而言,给这类新闻报道加点温馨、添些感性,虽无可厚非,却也不能泛用、滥用、误用,否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画虎不成反类犬。Continue Reading

中文媒体厚爱吕慧怡,仿如一个常年累月对着面露老色,而且“性趣”索然的黄脸婆的男人,突然看到邻家搬来了一个散发着阳光般活力的年轻女子,爹声爹气搭讪几句,霎那间觉得沉闷无趣的生活燃起了点点星光那样。尽管这个年轻女子未必貌美,但“久旱逢甘露”,在男人看来,已是闭月羞花了,为后来的情欲失控埋下了伏笔。吕慧怡成为政治明星,正是中文媒体集体情欲失控的结果。Continue Reading

方若琪是不是马来西亚电视台中文时事节目圈子里最优秀的新闻主播,也许会各花入各眼;但是在1999-2006的七年来,方若琪这个名字的确犹如中文媒体业里一颗闪亮的星星。追溯电视台中文新闻节目的演进,将方若琪从崛起到窜红,再到现在告别ntv7主播台的整体过程,称之为值得一书的“方若琪现象”,并不会言过其实。Continue Reading

《观察家》所扮演的角色,是在舆论战场的后方演练,更甚于在前方冲锋陷阵。演练,是要为将来更长远的斗争做好准备,练就一批有见地、有傲骨的媒体工作者或公共知识分子。经年之后,倘若异议媒体(alternative media)事业在祖国绽放异彩,而在言论建国的芸芸众生之中,有若干新纪元学院媒体研究课程毕业生的影子,则吾等及《观察家》堪称履行了历史使命。Continue Reading

新纪元学院媒体研究系学生实验报纸《观察家》迟迟未获出版准证,庄迪澎与内政部官员交涉,内政部官员毫无保留地答说:不是学生敏感,是“董教总”三个字敏感!“董教总三个字敏感”,大概是闹得沸沸扬扬的“华团大选诉求”事件殃及池鱼吧!华团大选诉求工委会主席郭全强正是董总及新纪元学院理事会主席。 Continue Reading

对媒体企业出版多语文媒体的期待,经常走不出一个盲点,这个盲点与经营新闻媒体时务必考量的“新闻价值”标准息息相关。若经营手段仍是马来文版写马来人议题、中文版写华人议题……所谓同一媒体企业出版多语文媒体促进族群谅解的说法,就只能是口惠而实不至的企业文宣与对多语媒体的空泛迷恋而已了。Continue Reading

2009年4月9日,首相办公室毫无理由禁止《独立新闻在线》记者进场采访,不仅攸关《独立新闻在线》的采访权与自主性,更揭橥了在纳吉治下的马来西亚,别企盼会有更大的舆论与异议空间及更自由的媒体环境。此事不但暴露了主事者在讯息无远弗届的互联网时代仍自暴驼鸟般丑态,更重要的是,它向国人赤裸裸的示范了纳吉政权如何伪善。 Continue Reading

对星洲媒体集团执行主席张晓卿和董事经理刘鉴铨而言,一统中文报业之天下,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张晓卿和刘鉴铨固然享受这种独霸天下的快感,不枉此生,但是有远见的媒体阅听人、在野党、华团都不应该分享他们的快感,因为他们的快感是建立在这个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痛苦上。 Continue Reading

在2008年三月全国大选前夕草创、五个月后以The Nut Graph命名正式推介的英文新闻网站,昨天宣布经费耗尽,编采团队将在八月底解散,过后网站虽然继续开放,但将从目前每周五天更新减少至每周只更新一次,且只刊登评论文章。The Nut Graph的际遇,不仅是The Nut Graph的际遇;它反映了在马来西亚经营异议新闻事业的艰难,无疑也是对同业的一记重要警钟:如何求存已在燃眉之急!Continue Reading